荆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权武: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本次新闻发布会,今天是“中国式现代化荆州实践 县市区长谈落实”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十二场。
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
公安县委副书记、县长刘春霞女士;
荆州市生态环境局公安县分局党组书记、局长桑大中先生;
公安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罗顺先生;
公安县麻豪口镇党委书记胡学超先生。
首先请刘春霞女士介绍相关情况。
公安县委副书记、县长刘春霞: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面对面交流,介绍公安县崇湖小流域综合治理情况。首先,我代表公安县委、县政府,对大家长期以来对公安县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自古以来治荆楚必先治水,水资源优势是湖北最大的生态优势。为此,省委制定出台《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在全省范围内选定5个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公安崇湖就是其中之一。这是省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也是省委赋予公安的一项重大使命。
崇湖是公安县境内第一大湖泊,也是国际重要湿地,流域面积121平方公里,涉及3个乡镇、13个行政村,是典型的平原湖泊型小流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试点开展以来,在省委、市委的高度重视和主要领导的多次实地调研指导下,我们锚定“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三大目标,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形成了“田-渠-房-湖”平原湖区现代水网体系建设模式,实现小田变大田、农民变股民、湖区变景区、生态资源变生态资产、传统农业变绿色高效农业。崇湖新增鱼类2种、一级保护鸟类2种,越冬候鸟保有量从7万只增加到10万只;流域各监测点水质全部达到Ⅳ类及以上;农村土地流转率由52%提升至68.3%;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30万元,其中2个村过百万元;流域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4万元提升至3.5万元;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2个、“省级生态村庄”3个。崇湖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模式纳入《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小流域综合治理培训教材》,可在平原湖区复制推广。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巩固生态系统,改善流域水质。改善水环境、提升水质是小流域治理的核心目标。我们紧盯水系混乱、水动力不足、生态破坏三大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一是针对水系混乱问题。将崇湖“六进三出”水系改造为“两进三出”,将两条主干渠作为崇湖生态补水专用,其余干、支渠用作生产灌溉取水和排涝,大大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对崇湖水体的影响,实现净水入湖。二是针对平原湖区水动力不足问题。通过疏浚清淤,加强水系连通。新改建泵站,生态补水流量由4m³/秒增至10m³/秒,崇湖日常水位提高0.5m,促进了水体流动与交换,保证流域的生态流量,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保障了水安全。三是针对生态系统破坏问题。腾退鱼塘900亩,整治坡岸打造生态隔离带62公里,建设生态岛3座,构建以鸟类需求为导向的良好生境,实现了生命共同体的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
二、优化生产方式,提升产业质效。崇湖流域农业产业以稻虾种养为主,面积达9.3万亩。传统的粗放、分散农业生产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对水环境影响较大。为提升产业效益、改善水环境,我们在稻虾种养经营方式、组织方式及产业融合上做文章,促进生产方式转变,提升产业质效。一是“田-渠”循环治理养殖尾水。在干支渠上建节制闸,将尾水蓄在沟渠内,采取种植水草、养殖花白鲢等生态措施净化水体,将净化后的水再回田利用,实现养殖尾水“田-渠”循环。流域内每年COD排放总量减少113.7吨,养殖用水总量减少1200万吨、尾水排放减少1600万吨。二是规模经营减少化肥用量。我们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按照土地承包权不动,经营权连片的思路,尊重农民意愿,积极稳妥实施“小田并大田”改革,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成立了52个居间服务组织,8万亩耕地实现“耕种防收”统一托管,化肥用量减少5%以上,农业生产降本增效218元/亩。三是三产融合转化生态效益。一方面,我们以小龙虾种苗改良提升为重点,引进市场主体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进行技术合作,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达到小龙虾种养产业做强,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另一方面,我们坚持“供应链”思维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招引市场主体建设725亩供应链基地,与我县59家农业龙头企业、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联动,打造涵盖分拣交易、冷链物流、加工、电商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实现产供销一体化,以农产品加工链接农业生产企业和种养户,更好推动我县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此外,以崇湖国际重要湿地为依托,探索“崇湖+主题活动”“崇湖+电商”的农旅融合模式,开发崇湖“一日游”线路及产品,纳入全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做好“公安牛肉”“公安锅盔”“公安鱼糕”的“土特产”文章。今年上半年,崇湖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万人次、800万元。
三、转变生活方式,提高生活品质。我们聚焦农村“房子哪里建、垃圾谁来清、污水哪里倒”三大痛点。采取“建房不齐渠、垃圾不落地、污水全收集”三大举措。一是“建房不齐渠”。将崇湖小流域划分为保护核心区、生态缓冲区、发展引导区,严禁在核心区、缓冲区违规建房。修订完善《农村建房管理办法》,推行土地利用“一张图”、房渠分离“一条线”、建房审批“一流程”、房屋风貌“一道景”四个“一”工作模式,划定新建房屋退让沟渠红线,避免生活垃圾、污水,污染水体,引导流域周边群众主动拆除各类违规建筑物178个,规范渠边新建农房23处,平原湖区风貌建房占比达90%以上。二是“垃圾不落地”。实行指导员上门宣传、督导员上门检查、收集员上门收集的“三员三上门”方式,从源头引导群众主动开展垃圾收集分类入桶。围绕田边、路边、沟边和房前屋后,按照“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思路,常态化抓好以组为单位的公共区域保洁。通过实施小流域一体化生活垃圾直收直运模式,建立了完善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流域内垃圾收集量从220吨/月增至260吨/月,同比增长17%,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三是“污水全收集”。对集镇周边农户全部接入污水处理管网,对零星农户采取“小三格+人工湿地”模式处理,对集中居住农户采取“小三格+大三格+人工湿地”模式处理,污水处理后进入附近菜园、湿地,实现循环利用。流域内污水处理率从59%提升至81%。
各位记者朋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市委六届九次全会部署要求,深入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加快向“保护就是发展”第三重境界迈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公安篇章!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刘春霞女士的介绍。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举手示意,提问前请通报所在媒体机构的名称。
请这位记者朋友。
记者1:
农村生活污水是影响农村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请问:崇湖小流域综合治理在生活污水治理方面有哪些妙招?取得了哪些成效?
主持人:
这个问题请桑大中先生回答。
桑大中: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公安县崇湖小流域涉及3个乡镇、13个村、189个村民小组,常住居民有9300户、3.4万人。在实施崇湖小流域综合治理前,农村生活污水存在生活“黑水”收集处理率低,生活“灰水”直排等问题。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过程中,我们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以村民小组为单元,治理模式主要包括:
一是集中式生化模式处理。对距离集镇污水处理厂3公里范围内村组,流域内各乡镇筹资建设污水收集管网,进村入户将村民生活污水统一纳管收集,接入乡镇污水处理厂处理。流域内共有3个村 1000多户居民生活污水接入集镇污水管网后处理。
二是连片式三级沉淀处理。对集中连片居住的农户,以5至15户为单元,选择建设“小三格+大三格+人工湿地”的模式处理“黑灰水”。处理工艺为:前端,厕所“黑水”进入单户小三格,通过第一层级分格沉降后的肥、水回田使用,餐厨洗涤“灰水”先进入隔油池过滤油污后,尾水直接导入管网。中端:尾水通过管网进入大三格二次厌氧消化、沉淀降解化学需氧量。尾端:由大三格溢流入人工湿地,通过深根系植物吸收氮磷元素,存储在蓄水池或农田沟渠,作为农田灌溉用水。经我们生态环保部门监测,大三格出口水质基本达到Ⅳ类水质标准,可做为农田灌溉用水使用。目前已建设大三格100多个,受益农户4000多户。
三是单一式田园模式处理。对居住分散、零星农户选择“小三格+人工湿地或小菜园”模式处理“黑灰水”;处理工艺为:厕所“黑水”进入单户小三格,通过第一层级分格沉降后的肥、水回田使用,餐厨洗涤“灰水”进入人工湿地或小菜园沉淀后排出。
为保障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流域内各乡镇制定了《农村生活污水设施管护制度》,将污水设施建设及运维管护纳入村规民约,实行分段负责,组织村组负责人和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组建志愿管护队,定岗定时巡查管网、清掏污泥,做到让污水治理设施“看着管用、用着实用、长期能用”。通过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全收集处理,流域内群众逢人便讲:农村与城里一样了,“现在污水都从管里走,路上干干净净的,周边沟渠看不到黑水,也闻不到臭味了”,幸福感、满意度得到进一步提升。谢谢!
主持人:
请记者朋友们继续提问。
请这位记者朋友。
记者2:
请问崇湖小流域农业绿色循环发展是什么情况?
主持人:
这个问题请罗顺先生回答。
罗顺: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近年来,为了解决流域内种养尾水面源污染、种植土壤退化等问题,我们主要从科学施肥、土壤改良和尾水循环利用三个方面进行有益探索,有力推进了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一是开展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我们完善了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监测点的建设,开展了土壤肥力数据统计、土样采集、田间调查、指标检测等工作,形成耕地质量等级数据成果,为科学施肥提供支撑。2023年崇湖流域耕地质量平均等级4.10,同比提高0.02个等级。
二是推广耕地质量提升技术。近年来,我们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等技术,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提升。2023年崇湖流域化肥使用量同比下降5%以上;畜禽粪污利用率同比增3%,达到90%;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面积同比增1300亩,达到9.7万亩,技术覆盖率提升2个百分点,达到92%。
三是探索田渠循环尾水利用模式。一是补净水,保障补水安全。我们将三个提灌泵站进行改扩建,将曾荷渠、界河渠作为常年补水专用渠,保障区域内水量足、水质达标。二是截排水,避免尾水入湖。将流域内332条沟渠作为生态沟渠,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全域国土整治、灌区建设等项目,新建涵闸泵站115座,通过涵闸管控,将种养尾水收集在生态沟渠内,实现种养补水和排水分离。三是用尾水,封闭循环利用。利用微循环动力,将生态沟渠内尾水进行多次循环流动,提升净化效果,稻虾田从生态渠内按需补水,实现循环利用。四是优模式,绿色生态种养。我们推行留短茬、晒好田,低密度、少投饵的生产模式。实行25cm以下短茬收割,严控秸秆腐烂产生污染;晒田不少于一周,减少田间有害物质;按照虾苗5000尾/亩的养殖密度、小龙虾1:2的饵料系数投放种苗和饵料,减少养殖废弃物10%以上。经测算,每年流域内可减少尾水排放约1600万m3,循环利用节水约1200万m3。
后期,我们将进一步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农业绿色循环发展路径,在全县范围内复制推广,推进我县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谢谢!
主持人:
请记者朋友们继续提问。
请这位记者朋友。
记者3:
请问崇湖小流域内,你们在群众增收和壮大村集体经济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主持人:
这个问题请胡学超先生回答。
胡学超:
感谢您的提问,我们麻豪口镇在崇湖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围绕富民强村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个方面,以地为基,开展“小田并大田”。
聚焦地好种、种好地、种地好,依托国土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采取“托、调、并、转”的方式,开展自种田、流转田、待转田“三块田”改革。
一是管“托”的引导。在流域内的4个村55个村民小组召开200多场户主会,引导群众将2.7万亩确权地托管到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用于项目施工和地块调整集中。
二是管“调”的过程。采取“管申报定亩数、管规划定方位、管抓阄定田块、管协商定结果”四步法,完成1.4万亩“自种田”“待转田”到户分割,1.9万亩“流转田”连片集中。
三是管“并”的实施。构建村管乙方(施工方)、组管现场施工、群众管监督的多方参与机制。通过六个月准备、一个月施工,完成“三块田”改造3.3万亩,田块数量减少73.35%,田块平均面积从3.2亩提升到12.2亩。
四是管“转”的服务。在保证小农户“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通过“三资”信息平台公开发包“流转田”,开展生产、劳务等“四个居间”服务,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实现倍增,黄岭、鹅港两个村成为“百万村”。
第二个方面,以产为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一是转变生产组织方式。按照各取所需、各得其所,推动人地钱等要素更加高效、精准配置。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11家,土地流转率达70.3%;引进科研院所、市场主体新建40亩育秧工厂、800亩华墨香5号黑大米基地、400亩蟹苗基地,加快传统稻向优质稻、稻虾向稻蟹转型。
二是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组建农机联合社,农旅联合社,对耕、种、防、收等环节按照“八统一”方式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亩平降本增效280元。
第三个方面,以民为本,深入开展共同缔造。
我们把“五共”理念融入到富民强村的全过程。村集体经济收益除10%用于补充本级运转,将 40%用于扩大再生产,50%用于社会公益事业,建起幸福食堂、护苗工作站,举办村晚、重阳节等系列活动,形成“逢四说事”“三个三分之一”等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当前,我们正在推进“组长组聘、一组一辅、组产村管”三项改革,激活湾组自治小单元,激发基层治理大效能。
谢谢!
荆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权武:
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环节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们。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