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权武: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本次新闻发布会。今天是“中国式现代化荆州实践 局长谈落实”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3场。
参加今天发布会的有:
荆州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世国先生;
荆州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太佳先生;
荆州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钟玲女士;
荆州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聂显涛先生。
首先,请张世国先生介绍相关情况。
荆州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世国:
感谢主持人!各位新闻媒体朋友们,大家好!很高兴参加市政府新闻办举办的“中国式现代化荆州实践·局长谈落实”系列新闻发布会。首先,感谢社会各界人士一直以来对荆州老龄和养老服务工作的关心支持,下面由我代表荆州市民政局,就有关工作进行介绍。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显示,荆州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123.95万人,占人口总数23.69%,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86.64万人,占人口总数16.56%,人口老龄化率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是全省较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之一。
面对人口老龄化形势,中共荆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把老年人当前所盼视为年轻人今后所需,积极破解养老服务中的政策支撑、资源整合、评价标准、城乡平衡、人才培养、安全保障六大难题,加快建立健全以“社区居家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目前,我市共有包括养老机构在内的各类养老服务设施2488个,养老床位5.07万张,用充足的供给保障老年人多元需求。
一、完善体制机制,高位推动筑根基。一是高点定位抓推进。荆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主要领导多次对养老服务工作作出批示、提出要求,连续多年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农村福利院改造提升、特殊困难老年人帮扶列入民生实事项目。市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荆州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牵头建立荆州市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高位推进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二是规划引领强支撑。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推动新时代荆州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荆州市实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编制完成《荆州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荆州市养老服务发展五年规划(2024-2028)》《关于推进荆州市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荆州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等纲领性文件,全面推进养老服务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是多方参与聚合力。市人大、市政协将养老服务发展作为重点工作多次进行考察调研、协同推进,每年都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养老服务工作列入重点建议和提案办理。相关部门和单位全面履职尽责,制定出台政策,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二、扩大有效供给,层层推进强布局。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分布均衡、功能完善的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家庭五级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市级层面,争取中央预算资金6375万元,建设500张医养结合床位的荆州市失能失智老年人养护中心,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前期准备工作,11月底可开工建设;县级层面,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和安排地方专项债券1.23亿元,推动荆州区、松滋市、石首市社会福利院整体搬迁,新建沙市区失能半失能老人养护大楼,一批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全面提档升级,各县市区均建有区域性中心福利院,为县域内失能、半失能特困老人提供专业服务;乡镇(街道)层面,争取省级资金4780万元,新建52个乡镇(街道)养老服务综合体,不断拓展日间照料、助餐助洁、短期托养、居家照护等服务项目;社区(村)层面,完成68个农村互助照料中心提档升级,建成老年人助餐点143家;家庭层面,累计投入改造资金2163万元,完成全市721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对1000余名独居失能老人配发安装智能手环、双向通话摄像头、互联网烟感报警器等智能设备。
三、优化服务结构,丰富内容提质量。一是拓展社区养老服务。今年,荆州成功入选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市,获得中央专项资金2633万元支持,启动建设覆盖城乡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打造“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二是推广老人助餐服务。着眼老人就餐难题,将“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提质扩面”纳入政府民生实事强力推进。面向社会引导餐饮企业、物业服务企业、公益慈善组织等各种社会力量发展老年助餐事业。邮政公司与市民政局合作开发养老服务一卡通,为老年人就餐提供资金补贴,支持老年人就餐。全市老年人助餐点总数已达143家,中心城区社区“荆颐幸福食堂”实现全覆盖,其他县市覆盖率达到50%以上。沙市区“小饭桌温暖大民生”助餐经验获民政部推广。三是提升机构服务质量。出台《荆州市推进养老机构“双随机、一公开”联合监管实施方案》,持续推进“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检查,建立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畅通养老机构投诉举报渠道,实现信息化、全方位监控。制定《荆州市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制度》,规范养老评估工作,科学确定老年人需求类型、护理照料等级、享受政府补贴资格等事项。印发《关于规范处置养老服务机构纠纷的通知》,及时高效化解养老机构与服务对象之间的矛盾纠纷,营造和谐友好的养老服务环境。
四、擦亮服务品牌,多方合力惠民生。一方面,我们首创“荆心周致、颐养天年·荆6F”养老服务品牌,按照“党政赋能、普惠方向、全域覆盖、区域辐射、多元服务、规范发展”的工作思路,系统实施“31155”养老服务工程(即在今后5年内,规划建设3个床位在1000张以上的医养结合体、新培育10个床位在500张左右的养老服务市场主体、新建100家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新培训5000名养老服务专业人员、全市养老床位新增50000张)。在今年,我们按照31155体系建设的思路,完成了总体规划,并已在建2个床位在1000张以上的医养结合体、新培育了4个床位在500张左右的养老服务市场主体、已建设57家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培训2000多名养老服务专业人员、全市居家和社区养老床位新增8000多张。另一方面,在全省率先成立荆州市银发经济发展促进会,吸纳了涵盖养老、医疗、学校、保险、娱乐等老年人生活所需的全链条行业60多家单位和个人加入,统筹推进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协同发展。银促会成立后,我们积极谋划荆州市银发经济产业城发展思路,为荆州市银发经济起步加速建言献策。与此同时,10月11日重阳节当天,我们顺利承办了由荆州市委、市政府主办的2024年敬老月活动暨“银发飘飘”困境老人关爱基金启动仪式,现场募集款物1074.37万元,为银发经济破局,为困境老人助力。
五、破解要素难题,激发活力增质效。一是优化资金扶持政策。将养老服务业发展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根据属地管理、分级负担的原则,市县两级福利彩票公益金用于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比例不低于55%,并建立自然增长机制。二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支持各类院校设立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深化院校与养老服务机构校企合作,推行养老“职业培训包”和“工学一体化”培训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开展养老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开展职业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加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岗前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转岗转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全市护理员持证上岗比例达71.36%。近两年在“湖北工匠杯”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竞赛中,荆州代表队连续荣获全省“团体二等奖”的成绩。三是搭建智慧养老平台。荆州市作为湖北省政府打造“湖北省颐养集合数字化平台”地市级试点地区,搭建了省、市、县、乡、村五位一体的“荆州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将全市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老年人助餐点、为老服务企业和老年人等基础数据全部接入,实现信息化监管,有效对接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应对全市人口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运行管理制度,加大普惠型养老机构建设力度,持续推动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探索养老护理人才奖补制度,健全落实综合监管机制,加快推动荆州老龄和养老服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切实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荆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权武:
现在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们举手示意,提问前请提供所在媒体机构名称。
请这位记者朋友。
记者1:
请问民政部门对低保、特困对象中的高龄、失能、重残老年人群体从政策上或者其他领域给他们了哪些帮助,为他们解决了哪些具体的困难?
荆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权武:
这个问题请吴太佳先生回答。
吴太佳:
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要求,我们针对低保、特困对象中的高龄、失能、重残老人等特殊困难老年群体,履行基本民生保障职能,建立健全特殊困难老年人兜底性保障制度。主要做了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一张“保障密网”兜牢民生底线。将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中的老年人,全部纳入低保、特困等社会救助保障范围;对纳入低保后生活仍有困难的老年人,按不低于本地低保标准的20%比例,增发补助资金。同时,全面落实高龄老人津贴及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对老年人当中的困难和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护理补贴。截至目前,全市纳入低保特困的老年人达6.5万余人,年发放救助资金2亿余元;发放高龄津贴、服务补贴和护理补贴1.2亿余元,惠及全市16万余名高龄、困难老年人。此外,我们还在困难老人群体中推行“物质+服务”救助,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困难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医等服务类救助,今年来,全市已开展服务类救助7000余人次,服务类救助项目覆盖所有县市区。
二是一组“改革措施”加大安置力度。全面深入推进农村福利院改革,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作用,整合农村福利院资源,建成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将空余床位推向市场开展代养服务,将闲置资产引进第三方市场主体开展公建民营,满足大众化、中低端养老服务需求。全面推行失能特困县级集中照护模式,对辖区特困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实施集中供养,目前,我市特困老人自愿集中供养人数为2321人,自愿集中供养率达到100%。
三是一项“惠民政策”提高生活质量。以“满足老年人生活起居需求、方便家庭成员照料服务”为原则,对全市低保、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范围内的高龄、失能、残疾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居家适老化改造,全面提升他们的居家养老舒适度和满意度。近年来,我们累计投入2163万元,完成改造任务7210户。
谢谢!
荆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权武:
请记者朋友们继续提问
请这位记者朋友。
记者2:
请问民政部门在居家和社区养老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荆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权武:
这个问题请钟玲女士回答。
钟玲:
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就近就地养老是全体老年人所需所盼,我市持续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项目,在提档升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设立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开展老年助餐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让“养老”变“享老”,为老年人提供了丰富多彩、便捷贴心的晚年生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拓展社区养老服务功能。一方面,我们积极推进街道综合型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近年来共计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先后完成52个街道综合型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改扩建。其中荆州区城南御苑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公安县斗湖堤养老服务中心等机构的服务情况多次被省市媒体报导。另一方面,我们对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进行提档升级。近几年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对68个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拓展日间照料、助餐助洁、短期托养、居家照护等服务项目。松滋龟嘴村、江陵侯垱村等农村互助照料中心建成运营后,获得了较高的社会满意度。
二是完善住宅养老设施配套。市民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联合印发《关于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四同步”12工作的通知》(荆民政发〔2022〕18号),全面落实新建居住小区每100户不少于20平方米的养老服务用房建设标准,目前已有82个规划项目落实落地。
三是开展城乡老人关爱服务。完善居家社区及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制度,采取电话问候、入户上门等形式为老年人提供探访服务;制定《荆州市农村留守老年人定期巡访制度》,在全市开展以“三帮四查”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通过政府购买第三方上门,为符合条件的老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行、护理等“九助一护”40余项居家养老服务;实施“社工+养老”项目,以社工为主体发掘志愿服务资源,打造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通过“公益积分兑换”形式培育和发展互助型上门为老服务。全市10.2万老年人纳入关爱服务范围。
四是丰富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紧密结合,在全市开展“医养签约”服务,共组建居家服务医生团队1451个,签约65岁以上老年人45.39万人,每年对65岁以上签约服务老年人进行4次随访、每年免费体检一次。
谢谢!
荆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权武:
请记者朋友们继续提问
请这位记者朋友。
记者3:
请问民政部门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培育和发展机构养老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荆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权武:
这个问题请聂显涛先生回答。
聂显涛:
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机构养老是养老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银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荆州市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大力培育扶持养老机构发展,打造有规模基础、有服务能力、有品牌影响力的养老服务机构,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一是落实优惠补贴政策。对正常运营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和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分别给予一次性5万元、3万元的建设补贴;对新建的民办养老机构按照每张床位2000元给予一次性补贴,对通过改造和租赁用房的民办养老机构按照每张床位1500元给予一次性补贴(每个机构最高补贴不超过500张床位)。对正常运营1年以上,且无安全隐患的民办养老机构,按对象自理能力分别给予每人每年1000至1500元运营补贴。
二是积极培育养老市场。放宽养老机构准入条件,优化市场环境,提升养老服务发展能力。培育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运营。目前,我市培育扶持本地专业化、品牌化、连锁化的养老服务机构2个(分别为荆州城发颐养和公安众信养老服务中心),社会力量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主体已达到1万多个,重点扶持颐正养老、金色家园、众信养老、福星康乐、楚天康复5家养老服务机构进入规上企业行列。
三是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发起成立荆州市银发经济发展促进会,谋划推进银发经济城项目,招引具备经济实力、信誉度较高的大中型企业投资参与养老服务产业建设,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
荆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权武: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环节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