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施肥用药、精准农技指导、培育绿色品牌……近年来,荆州市大力推广绿色种植模式技术,实现了化肥农药减量,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自2012年以来,全市化肥农药使用持续11年减量,分别减少用量23%、31%。
为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市政府将化肥农药提质增效工作纳入各县市区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市农业农村局在全省率先制定《荆州市农业绿色发展目标考核评价办法》,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建立组织调度、检查指导工作机制,有序有效推进全市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作。
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开展耕地质量、农作物病虫害、农户施肥用药监测调查,全面准确掌握耕地质量变化趋势、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规律、化肥农药使用现状,及时准确发布科学施肥用药指导意见。坚持与华中农大、省农科院、长江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集成优化稻—再、稻—虾、稻—油等模式周年全程“源头减量、过程阻控、末端治理”模式技术。全市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网点118个,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网点150个,每年组织开展化肥农药提质增效试验研究100项以上,示范面积100万亩以上。
市农业农村局积极对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等主体,开展面对面、点对点的技术指导。积极对接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扶持他们开展专业化、精准化农技服务。全市现有专业化病虫害防治组织220个,测土配方施肥服务网点252个,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分别为44%以上、54%以上。
当前,市农业农村局坚持技术推广与产品开发相结合,加强绿色品牌农业建设,促进农业提质增效,逐步建立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市场机制和化肥农药提质增效的长效机制。各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整合项目资源,重点推进稻田绿色种养模式优化和产业化开发,培育一批再生稻、虾稻、鸭蛙稻产业品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荆州大米因品质优良畅销东南西南市场,大米出厂价比省内外周边地区普遍高出0.1-0.2元/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