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荆州要闻

古城绘百景优居惠民生——荆州市“十三五”城市建设综述

发布时间:2020-12-03 09:40

来源: 荆州日报

字体大小:

11月30日,全长14.76公里的荆州复兴大道东段正式通车。高空俯瞰,一条由钢筋水泥铸成的巨龙卧在城市以北,雄伟而壮观。它的建成,将带来快速、高效、便捷的城市通勤体验。

通车背后,是荆州西拓北扩,提升城市功能的“城建故事”——

2017年8月,美好置业国际化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落地荆州;

2018年10月,荆州沙市机场动工建设;2019年5月,我市成功入选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获中央财政奖补资金4亿元;

2020年10月,我市顺利通过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现场考核;

五年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持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快构建功能完备的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如今,城市大建设步伐铿锵,千年古荆州,绘就新百景。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

2016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城市建设要从速度型向质量型城市转变。换言之,城市建设要“快”,更要“好”。

贯彻城市建设新发展理念,荆州思路清晰——谋民所需,温暖民心,让市民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路网规模位居全省前列,提高了居民出行品质与效率

“十三五”期间,我市中心城区新建城北快速路及东延伸线、荆州大道、沿江大道等9条骨架道路,总长度约64.5公里。启动“城市双修”工作,先后实施荆江大堤综合整治项目,着力打造出“滨长江,环古城”景观带,围绕长江和古城等城市节点修建城市绿道共计约68公里,初步形成了“绿随河走”的绿色长廊。

同时,推进荆北片区、沙北片区、开发区、荆州高新区、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等新区路网建设,预计2020年沙北片区可完成约21.7公里道路建设,交通微循环得到改善。

——打通城市地下脉络,逐步消除“马路拉链”等问题

地下综合管廊上城市运行的生命线,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市贯彻落实《荆州市城市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及地下综合管廊规划(2015-2030)》,启动复兴大道、荆李路、荆州大道改造工程和荆州大道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总长22.96公里。

为民生福祉兜底,作城乡建设底色。

为避免城市道路反复“打补丁”,实现主次干道“路下到路上”一个样,重点对荆北片区、沙北片区园林北路等21条主次干道进行了给水管网建设,共计130公里;对武德片区、城南片区27条道路以及中心城区主要点位开展老旧管网改造,累计改造102.6公里,市民出行更便捷、更舒畅。

——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将高质量发展与筑牢生态屏障深度融合,成为我市城乡建设的特色。荆州作为首批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之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海绵城市建设方针,着力夯实海绵城市理念研究厚度,对中心城区包含沙市老城区、沙北、城南、荆北等4个片区约80条道路主次干道需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同时,开展中心城区建成区102.5平方公里的管网检(探)测与修复工作,着力理顺治水脉络。大力推广可渗透性地面改造等海绵城市理念的运用,通过在凤凰大道、护城河湿地、楚都大道等一批重大项目众引入海绵城市建设要素,不断加大荆州市海绵城市的建设力度,基本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目标。

——碧水清流愈发澄澈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治水步伐不断加快。瞄准治水脉络前沿,聚焦污水处理,启动红光、城南、草市3座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设计规模共为13万吨/日,目前,红光污水处理厂已进入试运行阶段。中心城区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

“臭水沟”重现生机。我市城区护城河、荆沙河、荆襄内河、太师渊、范家渊、西干渠、豉湖渠7个黑臭水体,通过实施截污纳管、雨污分流改造、河道清淤、岸线整治、生态修复等治理工程,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同时,广大市民欣喜地发现,护城河嬉戏的场景重现。

伴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如今,我市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良好发展态势已然形成。

坚持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从“安居”走向“宜居优居”

当梦想照进现实,老百姓的居住生活也发生着深刻变化,从一处安居乐业的房子可以窥见这5年来的民生之变。

五年来,我市将外来务工、新就业大学生、政府引进高层次人才纳入优惠对象,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宽领域的住房保障体系,通过新建、配建等多种方式共筹集公租房6420套,在原租金基础上下降30%,保障了近8000名居民的住房需求。

从棚改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到公租房实现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应保尽保,从建档立卡贫困户都住上安全房,我市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重视不同层次人群的住房需求,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出棚进楼,极大改善棚户区居民居住条件

“我在滨江花园小区住了有5年了,这里的环境一年比一年好,停车位、直饮水等一应俱全,住起来很舒心、方便!”居民余婷十分满意,她说棚改改出了她的幸福生活。

“十三五”期间,我市棚户区改造项目累积完成开工154155套、总投资额700亿元。其中,市本级城区累积完成开工109500套、总投资540亿元,腾地近2.85万亩,惠及80余万城乡居民,指标增速已稳居全省“第一方阵”。与此同时,相继出台《荆州市住宅小区停车管理办法》《荆州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暂行办法》《荆州市物业服务和管理办法》等一批规范性文件,确定45个条件较好的小区作为“红色物业”创建重点,此外,健全物业服务市场准入机制,进一步加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监管,畅通资金应急使用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努力构建和维护良好的物业服务市场秩序。

——应保尽保,实行公租房实物保障与租赁补贴并举

“荆州作为全国地市级城市中的房价洼池,在坚持”房住部炒“的政策下,仍会有部分‘买不起’”的现象出现”。市住建局主要负责人说。为此,实行实物保障与租赁补贴并举,公租房保障范围不断延伸……

截至2020年11月,我市共有30000多名困难群众住进公租房,还有累计近13000名困难群众领取了公租房租赁补贴。让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有效改善,让新就业无房职工、城镇稳定就业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困难得到有效缓解,公租房发挥了兜底保障作用。

——齐头并进,让老百姓住上安全房、宜居房

“十三五”期间,我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099亿元,同比增长151.5%。同时,在确保“居者有其屋”的同时,实现“住有所居,宜居优居”的华丽蜕变。2015年以来,我市积极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相关政策,提出“科学布局、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总体思路,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进行逐户排查核验,争取农村危房改造中央补助资金40466万元,省级补助资金10223万元,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等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40277户。仅2019年,全市改造老旧小区283个、改造户数53096户、改造面积491.55万平方米。

从住有所居到宜居、优居,我市正通过租、售、改、补多种方式一起,把住房保障网越织越广、越织越密。

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

城市建设离不开市场主体参与,因此,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不可或缺。

五年来,市住建局极投身我市城市建设领域优化营商环境的实践,推动各类事项办理程序由繁至简、办事成本由高降低、办理方式由“多次跑”到“最多跑一次”“全程网办”的巨大转变。

——硬举措浇灌建设根基

2015年,按照市政府向深化改革要后劲的要求,积极推进行政审批“一次办好、一网覆盖、一站式服务”改革,仅2年时间,所有审批事项重新编制审批流程和办事指南,审批事项做到“六公开”,申报材料和审批时限分别压减了50%,事项当日办结率由原先的0%上升为57%。

“审批事项的不断优化,老百姓的事越来越好办,政府的公信力显著提升。”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蔡华说,“接下来,我们要探索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提升智慧政务效能,让老百姓办事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网办通修炼智慧内功

2019年,市住建局积极推进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所有办理事项正在与省政务服务网对接,将实现一网通,对行政审批实施审批与监管分离,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事中事后监管,将工程建设审批时间压减至80个工作日以内,指导督办各区落实工业建设项目40个工作日内取得施工许可证目标,办事事项实现“只跑一次、一次办成”,99%的民生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

——纾难解困破解发展瓶颈

提升行政效率衡量着政府部门为民服务的能力水平。“按照政策,我们申请了办理施工许可证,涉及多项资料,在住建部门窗口一次性提交材料当场便办完了,解了燃眉之急”。湖北民用机场项目项目负责人李松说,湖北民用机场项目是我市补短板、强功能、利长远的民生工程,今年疫情期间真正尝到了营商环境优化的甜头。

在全程“无死角”服务发展的同时,以市场的难点、痛点、堵点为导向,我市出台《关于有效应对疫情促进建筑和房地产业平稳发展的意见》,对新取得建设用地的商品住房项目,无偿配建保障房比例由7%调整为5%,适度降低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额度,减轻企业压力轻装上阵。

目前,市住建局正在全力实施产业能级、项目投资、功能优势、服务效能倍增行动,着力推动重点产业能级蓄势跃升。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十三五”即将收官,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蓄势启航的“十四五”,荆州一定会紧紧抓住这个最关键的发展时期,创造新的辉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