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县市区动态

沙市区岑河镇积极探索“党建+旅游”发展模式

发布时间:2020-12-03 09:54

来源: 沙市区人民政府

字体大小:

岑参故里、非遗传承、古木奇谈……近年来,岑河镇积极探索“党建+旅游”发展模式,推动基层党组织“唤醒、活化”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把党员、致富能人聚在产业链上,引导党员群众围绕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农特产品销售、民宿、农家乐等致富产业,岑河镇目前已形成集“吃、住、行、游、购、娱”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区,让乡村旅游迸发新活力。

岑参故里:秋收庄外把诗收

走进了岑河,也就走近了岑参。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当年在西北边塞回望故乡,写下了“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诗句。

为了巧借东风促振兴,东湖村秋收农庄把大诗人“接回了家”,设立了全国唯一的“岑参纪念馆”,馆内岑参作品赏析、岑氏一门三相厅、瓷器陈列和以岑参诗歌为内容的书法、绘画、剪纸、篆刻作品一应俱全,漫步其间,在诗词的浸润下感受着岑参意境。

如今“故园”岑河东湖先后建立了3个休闲农庄(秋收、碧湖、开心)、清碧湖生态养殖家庭农场、特种水产养殖基地、高新科技园“童禾春”蔬菜合作社,已逐步发展成集休闲、娱乐、观光、度假、商务、会议等项目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非遗传承:工匠村中“竹”振兴

昔日人多地少田不肥的白田乡,如今群竹环绕、绿树掩映,一幅生态水乡的美景……这就是陈龙村的华丽蜕变。

田不肥,但非常适合种竹子。陈龙村以“竹”谋振兴,家家户户种竹子,扎竹器补贴家用。就这样,陈龙村村民练就了精湛的竹器手艺,编制出精美的竹器作品,世代传承的木蔑手艺成为了陈龙村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这里有品种繁多的“百竹园”、竹制百姓大舞台、竹制休闲“稻香亭”、竹制休闲椅凳,甚至还有竹制旅游厕所。

抓党建,助民富。该村“两委”先后修建了工匠馆和篾匠馆,馆中收藏的农具、家具、笔墨丹青、字画、楹联、剪纸、漆艺、竹雕等陈列品有200余件,展示的都是村中匠人的精湛技艺。目前,陈龙村已是集300余名能工巧匠于一村的“荆楚工匠第一村”。

在制作工坊里,游客们可以一边听取制作流程,一边亲手尝试,体验竹器编制的乐趣,感受“民间多有才,陈龙斯为盛”。

古木奇谈:祥木垸里赏神木

古属云梦泽,今为祥木垸。这里是岑河镇木垸村。2017年,木垸村农户在稻田里发现神奇古木,长16米,直径2米,根部周长5.5米,经业内专家鉴定为千年金丝楠阴沉木。后村民主动捐赠给村委会,成为木垸村集体资产。

该村“两委”紧紧抓住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优势,结合本土文化,引进社会资本3亿元,打造了极具特色的岑参故里·田园综合体项目,以岑参文化为中心、以乡村振兴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生态游、文旅游、农旅游。

现该项目已建成“东方神木馆”生态餐厅,凭借田园综合体、文旅综合体全力打造了“沙市婚庆小镇”,通过专业婚庆团队策划运营,力争打造成江汉平原最大的集婚庆、婚拍、婚宴、户外生日party、旅游度假等多功能一体化的旅游产业园。

该镇相关负责同志表示,未来岑河将坚持做好“党建+旅游”文章,立足各村特色,挖掘文化内涵,致力于文旅、农旅融合发展,带动农民致富、促进集体增收,将风景变“钱景”。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