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往期回顾

荆州市整体提升生态承载力行动方案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5-06-27 10:00

来源: 荆州市人民政府网

字体大小: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权武:

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参加本次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召开“建功支点,荆州争先”——‘七大战略’行动方案第五场新闻发布会,解读《荆州市整体提升生态承载力行动方案》,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汪卢伟先生;

市水利和湖泊局党组成员、总经济师贾振中先生;

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勇先生;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陆智峰先生。

首先,请汪卢伟先生介绍相关情况。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汪卢伟: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荆州市生态环保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作为长江大保护的 “主战场”、洪湖流域综合治理的“核心区” ,荆州始终把提升生态承载力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积极举措,紧扣省委“美丽湖北建设”和荆州“建设示范区、当好排头兵”的目标任务,系统谋划了“三步走”目标和“七大提升行动”。下面就《荆州市整体提升生态承载力行动方案》作简要介绍。

锚定“三个阶段”目标,绘就荆州生态之美

《行动方案》立足荆州“江河相连、湖网密布”的生态本底,衔接国家和省级战略要求,明确了分阶段的奋斗目标:

2027年:长江干流荆州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及以上,全市空气优良天数比率、土壤安全利用率稳步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初步构建起支撑荆州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安全屏障。

2030年:环境质量实现“稳中向好”的根本性转变,洪湖、长湖等重点湖泊水质稳定达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基本建立,生态优势开始转化为发展优势,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荆州模式。

 2035年: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长江荆江段、洪湖流域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样板,生态承载力全面提升,基本建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荆州,为全省乃至长江流域生态保护提供“荆州经验”。

这三个目标层层递进,既立足当下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又着眼长远筑牢生态根基,体现了荆州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的责任担当。

实施 七大提升行动,夯实荆州生态之基

围绕目标落地,我们聚焦“护江、治湖、提质、转型、建城、增值、强基”七个关键领域,谋划了52项具体任务,形成了全链条、立体化的生态治理体系。

一是实施长江大保护行动。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确保长江禁捕水域实现“四清四无”。一是加强与长江干流上下游邻近地市协作,推进跨市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全面开展长江入河及沿河沿湖排污口排查整治,强化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监管与环境状况评估。二是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抓好长江岸线管护,加快荆江段保护修复项目实施,以“一河一策”推进流域县级及以上河渠综合治理。强化国、省、市控断面水质监测预警,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及生态保护红线破坏问题整治,实现生态破坏问题动态清零。三是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为指导,开展濒危物种拯救行动,实施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与评估。推进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生态环境恢复工程,构建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建立长期观测体系,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

二是实施洪湖流域综合治理行动。持续推进城镇生活污水提质增效、排口整治提标清零等八大工程,加快盐卡闸、白柳闸、半路堤闸“清水廊道”项目建设。深入推进“降磷退V”、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及洪湖湖区生态修复,同步开展“清渠洁岸、清洁家园”“吊脚楼治理”专项工作。强化流域水质监测,每年评估治理成效。对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26个典型问题、审计署长江经济带审计反馈问题,以及《推进洪湖流域综合治理重点治理任务清单》中的任务,全力推进整改落实,确保问题清零。

三是实施环境质量改善行动。聚焦“三源治理”,通过推进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业废水深度净化、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稳步提升水环境质量;以污染源防治为核心,深化大气综合、源头治理,优化监测站点布局,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完善绩效评价考核机制,补齐监测、执法、考核短板,有效改善空气质量;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系统、协同治理,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建立污染地块风险预警体系,加强用途变更与地块风险联动监管,稳固土壤环境质量。

四是实施绿色转型发展行动。加快传统产业绿色改造,严控“两高”项目准入,淘汰整合落后产能,提升产品、产业“含绿量”。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发展铁水联运模式,加强交通源污染治理,提升运输能级与效率。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实施“加新、控煤、稳油、增气”策略,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五是实施全域美丽城乡建设行动。以绿色低碳、生态宜居为导向,分类推进城乡建设。提升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培育绿色产业与服务业,推动城乡接合部、城郊园区绿色转型;建设园林城市,提升生态宜居品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公共服务与生态环境数智治理效能;统筹推进美丽园区、生态社区、美丽学校创建,构建智慧高效的城乡发展新格局。

六是实施生态产品价值转换行动。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增强生态优势转化能力。推动金融机构创新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产品,加大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探索排污权、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金融化路径。强化碳排放权、水权、排污权交易监管,优化交易与结算管理流程,动态核定闲置、富余排污权指标,提升环境要素配置效率,为绿色发展提供保障。

七是实施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升行动。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三管三必须”责任体系,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完善生态环境治理架构。强化监测、科技、执法、人才队伍建设,针对减污降碳、湖泊保护、磷石膏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及洪湖、长湖流域,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协同科技攻关,深化执法行刑衔接。建立“盯办、调度、交账”闭环机制,统筹推进第三轮中央督察整改及历次中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长江警示片披露问题的一体化整改,确保突出环境问题清零销号。

下一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将自觉对标整体提升生态承载力有关工作部署要求,会同各地各部门,把七大提升行动转化为实际行动、扎实举措、工作成效,为“建设示范区、当好排头兵”提供坚实的生态环境支撑。

谢谢!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权武:

谢谢汪卢伟先生的介绍。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举手示意。请这位记者。

荆州广播电视台记者:近年来,荆州扎实开展洪湖流域综合治理,洪湖水质退出Ⅴ类,基本实现“一年有起色”目标。请问水利部门在洪湖流域综合治理中做了哪些工作?谢谢。

市水利和湖泊局党组成员、总经济师贾振中: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洪湖流域综合治理一直是荆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下面,我代表市水利和湖泊局,向大家简要介绍我们在洪湖流域综合治理工作中所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

是科学调度筹划生态补水河湖的生态流量和生态水位是河湖健康的基本保障为此,我们制定了《荆州市四湖流域生态流量保障实施方案》细化并出台了《湖北省洪湖流域水生态调度方案(试行)》,通过科学调度流域内的涵闸和泵站,增强水体流动性保障了洪湖、长湖的最低生态水位和生态流量

二是谋划水系连通工程2024年我们推进盐卡引水闸、白柳引水闸、半路堤闸引水建设,盐卡引水闸去年年底已经率先实现了应急通水,白柳闸、半路引水堤闸今年2月15日也实现了应急通水。这三个“引江补湖”通道开通后,有效解决了洪湖流域生态流量不足、江湖阻隔等一系列问题,在今年上半年春旱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流域内农田缓解旱情和生态蓄水提供了很大帮助。

三是实施重要出入湖河道清淤工程。我们实施了西干渠、内荆河排涝河的河道开挖清淤工作至去年年底已经完成了90万立方米的清淤任务,有效畅通了湖泊出入河湖河道增强了水体自净能力和生态自我修复能力。

四是有序调控洪湖水位。一方面,通过降低洪湖越冬水位,实施“晒湖”,增加漏湖面积,促进水生植物的恢复。2023年9月后,我们探索实施生态调度,将洪湖水位下调至23.80米左右,露滩面积增加约15万亩,2024年汛前,水草恢复面积增加6万亩。2024年汛后,我们在总结2023年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实施露滩晒湖工作,将洪湖水位调控23.70米左右,进一步加强“晒湖”这一成果。另一方面,我们汛期加强调度,提前腾空洪湖库容减少洪湖高水位时长。2024年洪湖流域出现了较大范围内涝,洪湖水位上涨迅速,我们通过提前预排一级泵站排、二级泵站限流等一系列措施,有效降低了洪湖水位,与同等洪涝灾害情况下,洪湖最高水位时长减少了月20天左右。通过减少洪湖高水位时长有效保护了洪湖水生植物的存活。

五是牵头组织洪湖保护立法。为了从法治层面保障洪湖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我们于2024年7月启动了洪湖保护立法工作。目前草案已经形成,并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该条例草案涵盖了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修复、绿色发展等多个方面,明确了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职责,为洪湖流域的生态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六是持续推进责任落实。为更好完成洪湖流域综合治理工作任务,我们水利系统印发了《2025年洪湖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对各项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领导、责任时限,挂图作战。同时,我们还印发了《荆州市2025年河湖长制工作要点》,推动洪湖四级湖长深入一线履职尽责,巡河湖、找问题、抓整改、护生态,完善小微水体河湖长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洪湖流域综合治理工作。一是持续实施生态调度,保障生态流量泄放,加强洪湖水体交换;二是持续科学调控湖区水位,促进水生植物恢复,同时做好今年备汛纳洪工作;三是推进引水工程建设和调度,目前三条引水线路主体工程已完成,引入江水为生态和农田用水提供保障;四是持续加强小微水体整治,推进河湖长制完善,纵深推进“清四乱”,改善河湖沟渠生态环境。

洪湖流域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市的共同努力。在此,我呼吁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到洪湖流域的保护工作中来,共同守护美丽的洪湖。同时,也欢迎各位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对我们的工作进行监督。

谢谢!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权武:

请记者继续提问。请这位记者。

江汉风记者请问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在提升生态承载力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取得了哪些重要工作成效谢谢。

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勇: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美丽湖北战略,围绕整体提升生态承载力,咬定“两年见成效,五年大变化”目标,坚决扛牢打好洪湖流域综合治理的政治责任。提升生态承载力方面,我们主要了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扎实开展管网排查溯源。将中心城区划分为六责任片区,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会同荆州区、沙市区、经开区、高新区和纪南文旅区协同开展管网溯源排查,形成了包括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厂站、河道水系和沿河排口的全要素地下管网一张图同时,聚焦雨污水管网错混接、外水入侵、管网缺陷等重点问题,采用清淤检测、水质检测、水力模型等手段,提升排查的系统性,加强排查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确保排查成果质量。通过2024年集中排查溯源,共排查城市地下管网8162公里,发现市政道路管网混错接点3264河湖水入侵市政管网18处、自来水管网漏损20处,挤出外水约3万吨。

二是扎实开展入河排口整治。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对城区所有雨洪排口逐一排查梳理、实施分类整治,实行清单销号管理更新排口闸门设施,更换联合闸门65座,确保河水不倒灌,污水不溢流。对63个排口上游建设截污设施,削减雨天溢流污染开展排口水质定期检测,实行排口水质动态监管。目前,中心城区252个排口已全部整改销号。

三是扎实开展管网整治攻坚。坚持系统治理、科学治理、综合治理,采取了规划、排查、设计、施工、运维“五位一体”工作模式,明确了前端源头地块、中端市政管网、末端入河排口“三端共治”和污水、雨水、河水“三水同治”的工作思路,实施管网攻坚整治行动。对排查发现的3264处市政道路管网混错接点进行改造,已完成94.3%城区888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已完成97%;对城区1453个老旧小区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已完成80%

四是扎实开展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新建了设计规模4万吨日的雷家垱装配式净水站,城区污水处理能力提升至38万吨日。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新建了100亩的申联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提高尾水排放标准。启动了2.5万吨日的荆州新城污水处理厂建设,对荆州新城片区污水进行收集处理。严格污水处理厂监督管理强化日常检测、监管考核和安全管理,确保洪湖流域10座污水处理厂安全稳定运行2024中心城区污水进水浓度提升至75.31mg/L,污水收集率提升至70.1%,同比提升了55.43%

五是扎实做好河湖巡查维护。在巩固前期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基础上,实施了城区河底泥清淤,对荆襄内河、西干渠、张李家渊等河湖清淤约40万方。进一步细化水体管护责任,将水体巡查、维护与河湖长制结合,维护河道干净整洁。建成智慧水务平台,运用AI人工智能、无人机巡航、红外摄像等技术,对河湖水质进行动态监测,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优化生态补水方案,实施精准化调度,城区河湖水体水质明显改善西干渠、豉湖渠从劣V类提升至2024年底Ⅳ类

下一步,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将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成支点”的战略部署,紧盯洪湖流域综合治理“保四进三”任务目标,以更高标准、更严作风、更实举措,持续推进水环境系统治理,确保污水收集率稳定80%以上,城市水体水质不断向好,为整体提升支点建设生态承载力,彰显住新担当、作出住新贡献。

谢谢!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权武:

请记者继续提问。请这位记者。

湖北日报记者农业面源污染是影响农村生态环境和长江流域水质的重要因素。请问市农业农村局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未来打算怎么做,以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谢谢。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陆智峰: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荆州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长江大保护目标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市农业农村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组织全市农业农村系统自上而下、条块结合重点开展了化肥农药减量、畜禽养殖粪污防控、水产养殖尾水治理等专项治理,2024年,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3%,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8%,三大粮食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46%,化肥农药实现连续9年负增长。区域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7.71%。水产养殖尾水治理面积达41.4万亩,占全市池塘面积的24.4%。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和拓展治理措施,进一步提升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向优发展。

一是发动群众参与。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宣传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成因以及防治措施,提高群众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定期公布一批典型案例,并以培训形式组织群众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示范点实地参观,让大家在体验中接受新技术、新模式,带动更多农民积极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治理的良好氛围。

二是组织攻关试点。针对水产养殖尾水治理、畜禽粪污防控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点,继续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下基层、攻难关、办试点。通过小范围试验积累经验、发现问题,示范推广可借鉴、可复制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

三是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模式。持续推进化肥农药提质增效行动,优化施肥结构,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使用量。同时,加强绿色防控技术和统防统治服务体系建设,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先进施药器械,降低农药使用风险,确保到2027年,全市化肥、农药使用量继续保持负增长态势。持续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继续推广“生猪污水肥料化还田利用模式”、肉牛场床一体化圈养模式、蛋鸡“124”绿色健康养殖等模式,优化粪污处理流程,提高养殖的生态效益,确保粪污处理和利用的高效性。进一步加强对规模以下养殖户的指导和服务,指导完善粪污处理设施,规范粪污处理和利用方式。同时,积极培育壮大畜禽粪污处理社会化服务组织,探索建立粪污收集、处理、利用的市场化运营机制,提升处理能力,将粪污转化为资源。持续推进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加大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力度,带动全市水产养殖向绿色健康转型。继续开展水产养殖尾水治理,确保池塘养殖尾水治理面积逐年上升。探索创建更多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示范样板,提炼更多适合荆州可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实现水产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为长江流域的水环境质量改善做出贡献。

四是举一反三整改各级督察反馈问题。2016年来中央、省、市督察反馈的各类问题及信访件开展“回头看”。认真对照问题清单逐项完成整改,全覆盖不留死角。建立常态化的巡查机制,定期检查整改效果,防止问题反弹。对重视不够、措施不力、进度缓慢、任务不落实的县市区,采取领导约谈督办、通报问责等方式,推动工作责任和措施落实。

谢谢!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权武:

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环节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