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荆州开发区,纪南文旅区,荆州高新区,市政府各部门:
《荆州市市场监督管理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2年4月14日
荆州市市场监督管理第十四个
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
目 录
第一章 “十三五”市场监管工作回顾
一、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实现根本变革
二、商事制度改革取得突破进展
三、“四大安全”监管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四、质量体系建设有序推进
五、知识产权发展保护运用获得长足进步
六、信用监管体系日益完善
七、竞争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八、消费维权机制逐步健全
九、法治建设稳步加强
第二章 “十四五”市场监管面临形势分析
一、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格局深度演化、加速重组
二、从国内看,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步履铿锵
三、从荆州看,发展战略定位和发展蓝图已经绘就
四、从市场监管看,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挑战
第三章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四、重大项目规划
第四章 践行“大服务”理念,全面构建高效能商事制度体系,营造利企便民的营商环境
一、纵深推进商事制度改革
二、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三、全面优化登记服务举措
四、多层次、多渠道、多途径推进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
五、全力服务外资企业发展
六、加快完善市场退出机制
第五章创新“大监管”思路,全面构建强有力市场监管格局及权威高效综合执法体系,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一、打造市场监管体系“升级版”
二、强化市场主体信用监管
三、加强市场重点领域监管
四、加强市场交易行为监管
五、加强市场竞争行为监管
六、构建新型市场监管机制
七、提升市场监管应急管理水平
第六章拓展“大维权”视野,全面构建立体化维权网络,营造安全放心的市场消费环境
一、协同维权,多元共治,构建消费维权新格局
二、强化监管,净化环境,创新消费维权新模式
三、建设平台,延伸网络,探索消费维权新机制
四、强化宣教,示范引领,拓展消费维权新途径
五、突出重点,强化维权,瞄准消费维权新靶向
六、提能增效,扩大影响,提升消费维权新境界
第七章着力“大赋能”主题,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能力,凸显含量提升、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
一、全面挖掘知识产权创造能力
二、大力提升知识产权营运能力
三、着力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
四、系统提升知识产权管理能力
五、全面提升知识产权服务能力
六、切实营造知识产权创新氛围
第八章强化“大健康”责任,全面提升药品安全保障水平,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全面提高药品安全保障水平
二、持续提升药品安全监管能力
三、全面加强药品全生命周期监管
四、积极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九章提升“大品牌”意识,全面推进质量强市战略,营造高质量发展的社会环境
一、大力实施品牌兴市战略
二、着力推进质量强市战略
三、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
四、全面提升计量发展水平
五、提升认证认可能力
第十章着力“大保障”支撑 全面构建“四梁八柱”,营造打基础、管长远的综合保障环境
一、全面推进市场监管法治建设
二、全面加强市场监管信息化建设
三、全面提升科技支撑保障能力
四、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建设
第十一章保障规划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明确责任分工
三、强化监督考核
第一章“十三五”市场监管工作回顾
“十三五”时期,全市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凝心聚力,砥砺奋进,促进全市准入环境、竞争环境、交易环境、消费环境持续优化。
一、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实现根本变革
历史性地建立起统一的市场监管体制,实现由分段分领域监管向统一、综合监管的转变,以“双随机、一公开”、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初步建立。市场监管应急处突能力建设持续加强,新冠疫情防控、市场价格监管等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二、商事制度改革取得突破进展
实施注册资本实缴改认缴、年检改年报、先证后照改先照后证等改革,统筹推进简化住所登记、企业名称自主申报、简易注销改革,创新全程电子化登记、同城通办等准入新模式。实现“38证合一”,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市场主体总量突破40万户,实现“个转企”4500余户。
三、“四大安全”监管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逐步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重大食品安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荆州区、沙市区、公安县成功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加强疫情防控、防火安全、大气污染防治、交通安全等重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形成政府高度重视、部门监管联动、企业主体负责、社会参与监督的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局面。
四、质量体系建设有序推进
质量强市战略全面实施,市公共检验检测平台建成投入运行,实现中国质量奖系列奖“零”的突破。开展质量提升“六六八”工程,全市共有市级地方标准64个,国家级、省级农业和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12个;市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96项;获得认证的企业(组织)有1001家,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认证证书2578张。
五、知识产权发展保护运用获得长足进步
截至2020年底,全市驰名商标达25件,居全省第4位;地理标志商标59件,居全省第3位;拥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2件。全市有效注册商标总量突破4.5万件,成为全省除武汉外唯一突破4.5万件大关的市州。全市有效发明专利1367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45件。
六、信用监管体系日益完善
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制度,将企业基础信息和政府部门在履职过程中形成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及其他监管信息归集到企业名下,形成企业的全景多维画像,打破信息“孤岛”。已归集行政许可处罚信息12万条,处于全省第一方阵。
七、竞争执法力度不断加大
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工作联席制度,开展涉农价费、涉企收费、医疗机构收费等专项检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长江禁捕、打非断链”专项行动。查处了一批假冒伪劣、网络交易、不正当竞争、虚假违法广告等大要案件。
八、消费维权机制逐步健全
强化12315投诉举报热线管理,在全省率先整合12315等四条热线,实行一号对外。推进“12315”进商场、进超市、进市场、进企业、进景区。建立消费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进经营者首问和赔偿先付工作。累计创建放心消费示范街区9个、示范商户323户。
九、法治建设稳步加强
制定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相关规定和制度。发挥“维权三剑客”品牌栏目优势,面向社会曝光典型违法案例。开展精准扶贫、污染防治、扫黑除恶、疫情防控、长江禁捕、营商环境优化等法治专题宣传。
第二章“十四五”市场监管面临形势分析
一、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格局深度演化、加速重组
世界经济重心加速东移,亚洲GDP占全球比重已超过欧洲和北美。科技产业加速变革,以数字技术为引领,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多点突破,深刻改变传统产业结构。全球贸易受金融危机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伴随世界经济低迷,全球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二、从国内看,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步履铿锵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央基于国内发展形势,把握国际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科学判断和重要战略选择。湖北的目标定位明确,“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荆州迎来了战略叠加的发展机遇。
三、从荆州看,发展战略定位和发展蓝图已经绘就
牢固树立“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建设鄂中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牢牢把握“五个着力点”,用实际行动把“五区五中心”的“规划图”变成“实景图”,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到2025年,力争实现城市引领力、创新力、开放力、吸引力全面跃升,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2035年基本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四、从市场监管看,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挑战
一是机遇难得。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为市场监管明确了要求和奋斗方向。政府职能转型对市场监管提出新要求。继续加大力度深化“放管服”改革,创造良好市场环境,培育市场力量,激发经济活力。二是挑战严峻。基层普遍面临人员不足、经费短缺、装备落后等问题。综合执法带来很多不适应,干部思想观念更新不够及本领恐慌加剧,对市场经济规律、市场监管规律、科技发展的认知不够。
第三章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是荆州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的关键五年,也是荆州市场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开创性成果的奠基五年。市场监管相关职能部门要用五年时间努力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并且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现代化市场监管体制机制,打造全省一流的营商环境、竞争环境、消费环境、发展环境,全力促进我市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加公平、更加安全可持续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和市第六次党代会、市“两会”要求,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努力创新,全面推进职能大融合、改革大提速、监管大提效、服务大提质、能力大提升,为荆州市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加快建设鄂中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努力打造湖北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二、基本原则
(一)改革统领,创新驱动。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统领,把创新摆在市场监管改革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部门协同创新,提升制度创新质量,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力争上游。
(二)简政放权,法治支撑。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完善支持政策,为市场主体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三)放管结合,全程监管。充分发挥体制优势,对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实施全过程监管,对市场主体、市场行为实施一体化监管,整合监管业务,再造监管流程,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制约监管职能发挥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建立风险防控管理体系,建设全程可追溯信息平台,形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监管链条。
(四)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坚持全系统一盘棋,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监管改革重大需求,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创新发展方向,促进市场监管业务深度融合。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实施若干重大工程,实现率先突破,以点带面加快推动市场监管整体水平提升。
(五)政府主导,社会共治。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组织领导和引导推动作用。支持引导行业协会、商会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加快形成企业主体、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信用约束、法治保障、社会协同的市场秩序多元共治格局。
(六)科技引领,专业保障。全面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在市场监管领域的应用,强化各类基础数据库、市场监管系统、移动执法终端的研发。
三、主要目标
2035年远景目标:到2035年,基本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匹配的科学、权威、高效现代化市场监管体制,形成与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鄂中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市场监管能力和市场监管保障支撑,基本建成具有荆州特色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商事制度环境跻身全省一流,市场主体总量步入全省前列;基本建立公平竞争制度体系,市场准入环境、公平竞争环境、舒心消费环境全面优化,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建成质量强市、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计量、标准化、检验检测等质量技术支撑能力走在全省前列,市场环境根本好转,品牌经济对全市经济发展贡献力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基本实现市场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5年目标:统筹考虑我市市场监管改革创新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到2025年基本建成体制更加成熟、制度更加健全、法制更加完善、效率显著提高的市场体系,形成便利创业、鼓励创新、公平竞争、舒心消费的市场竞争环境,形成市场导向、标准引领、品牌支撑、整体跃升的质量强市体系,形成法治保障、企业自律、科技支撑、社会共治市场治理格局。主要目标是:
基本建成高标准市场准入体系。商事登记统一规范,行政审批大幅精简,市场准入退出制度机制更加完善,智慧许可、便利准入广泛推进,形成“一窗通办、一网通办、一事联办”登记许可新模式,使全市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
基本建成高效率市场竞争体系。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持续巩固,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实现常态化、规范化,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有力加强,侵权假冒、地方保护、市场垄断、非法传销等有效遏制,价格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机制不断健全,统一开放、充分高效的现代市场竞争体系基本形成。市场消费环境升级建设持续深化,消费者满意度全面提升,消费维权社会化水平明显提高。
基本建成高水平质量工作体系。质量强市战略成效显著,标准化改革稳步推进,基本建成质量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和服务网络。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体系不断优化,综合检测、认证认可能力显著提升。品牌建设有力推进,品牌经济规模进一步壮大。
基本建成高效能市场监管体系。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全面优化,分级分类监管制度规则标准更加健全,统筹协调和组织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表一“十四五”时期全市市场监管改革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 指 标 名 称 | 2020年 | 2025年 | 属性 |
1 | 全市市场主体数(万户) | 40.05 | 64.5 | 预期性 |
73.8 | 争取性 | |||
2 | 广告产业经营额(亿元) | 6.7 | 8.2 | 预期性 |
3 | 贯彻卓越绩效模式企业(家) | 60 | 150 | 预期性 |
4 | 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数量 | 194 | 252 | 预期性 |
5 | 制修订地方标准(项) | 39 | 59 | 预期性 |
6 | 认证有效证书(万张) | 0.31 | 0.49 | 预期性 |
7 | 国家级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个) | 0 | 2 | 预期性 |
8 | 检验检测认证行业产值(亿) | 4.9 | 7.89 | 预期性 |
9 | 省长江质量奖(项) | 1 | 1 | 预期性 |
10 | 食品安全评价抽检合格率 | - | 98% | 预期性 |
表二“十四五”时期全市药品安全和促进医药产业
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 指 标 | 目标值 | 属性 |
1 | 药品安全公众满意度 | ≥86% | 预期性 |
2 | 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监督抽检 合格率 | ≥99% | 预期性 |
3 | 二类、三类医疗器械检验检测覆盖重点监管品种目录 | ≥60% | 预期性 |
4 | 年均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数 (份/百万人) | ≥1200 | 预期性 |
5 | 年均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数 (份/百万人) | ≥400 | 预期性 |
6 | 年均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数 (份/百万人) | ≥120 | 预期性 |
7 | 重点监管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年度监督检查覆盖率 | 100% | 预期性 |
表三“十四五”时期全市知识产权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 主要指标 | 2021年 | 2025年 | 属性 |
1 |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0.84 | 5 | 预期性 |
2 | 年度专利授权总量(件) | 7096 | 10000 | 预期性 |
3 | 年度发明专利授权量(件) | 348 | 1150 | 预期性 |
4 |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3.12 | 12 | 预期性 |
5 | 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1632 | 6300 | 预期性 |
6 | 有效注册商标总量(件) | 58455 | 80000 | 预期性 |
7 | 商标专利质押融资金额(亿元) | 0.05 | 10 | 预期性 |
8 | 地理标志总量(件) | 75 | 85 | 预期性 |
9 | 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示范单位(个) | -- | 2-3 | 预期性 |
10 | 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分) | -- | 85 | 预期性 |
四、重大项目规划
项目一:区域性农产品检测中心。依托农业部批准在荆州市设立的国家级淡水产品批发市场等农产品交易中心,采取荆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所与荆州高新区管委会及相关企业合作的方式,建设省级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打造辐射华中地区的区域性农产品如粮油产品、淡水产品检验检测中心,推进省级白酒质量检测中心建设,提升荆州市食品检验检测能力。
项目二:区域性医药中间体和原料药“产学研检”一体化创新中心项目。依托天津药物研究院与湖北能特科技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天科药业有限公司原料药医药中间体生产基地,采取荆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所与荆州开发区管委会及相关企业合作的方式,建设区域性医药中间体原料药研发检验检测中心,打造覆盖两湖地区的区域性原料药医药中间体研发检验检测中心,提升荆州市药品检验检测能力。
项目三:荆州市综合监管监测平台建设项目。归集共享各监管数据,整合各业务系统,利用数据价值,提供决策依据,打造可配置的综合监管平台,构建可综合各类日常业务的全流程闭环式监管体系,达到一个信息化平台可处理所有日常业务,一个APP可实现综合监管全过程记录,切实减轻基层压力,提升监管效能。
项目四:荆州市知识产权与保护综合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建立和完善荆州市商标专利基础数据库,加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维权保护、项目申报、政策宣传及业务指导等平台资源整合,建立集服务与保护、协调与调度、分析与研究、转化与应用、管理与成效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知识产权综合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便民利民服务效率和水平。
第四章践行“大服务”理念,全面构建高效能
商事制度体系,营造利企便民的营商环境
围绕安商、富商、亲商,以金牌“店小二”的理念和态度,营造高效便捷、口碑一流的营商环境,聚力打造最优投资环境市、最低营商成本市、最佳政务服务市,到2025年,全市市场主体发展预期达到64.5万户,年增幅10%;争取达到73.8万户,年增幅13%。
一、纵深推进商事制度改革
实行商事登记统一规范管理。全面规范企业名称、经营范围、材料文书、住所(经营场所)等登记管理,统一数据标准和平台服务接口,推进登记注册信息化、智能化。实行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登记管理,使之成为企业唯一的“身份代码”。严格执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健全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制度,包括名称、住所(经营场所)等负面清单,坚持“法无禁止即可为”,实现“清单之外无审批,清单之外无证明”。深化“一照多址”登记改革,推进住所与登记场所分离登记试点,推广住所申报承诺制,探索建立市场准入评估制度。
二、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持续降门槛、减环节、提时效,最大限度取消不合法、不合规、不合理准入限制。推进“多证合一”“一企一证”“一业一证”等许可制度改革,实现“一证准营、一码亮证”。完善企业开办“5210”标准,实现线上线下“9210”标准服务,推动更多涉企事项纳入企业开办服务范围,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区域和事项“两个全覆盖”,实现“照后减证”“准入准营”同步提速。加快推进投资许可改革,健全企业设立和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制度,强化环境、安全、能源、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规划管理。完善外商投资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三、全面优化登记服务举措
加快实现登记许可“异地办”“跨市办”,进一步提升便利度。打造智慧许可审批新模式。推进许可审批事项线上服务系统整合,加快实现一网通办、一事联办、全程网办。扩大“掌上办”,推进“智慧办”,稳步推进“无人工登记服务”。加快电子身份证推广运用。完善电子印章管理办法和标准,构建电子印章公共服务体系及运用支撑平台。在加强监管、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全面推进电子证、照、章、票在政务服务和商务领域广泛运用。推动电子营业执照电子签名功能运用,提升电子身份认证能力,促进“数字荆州”“数字市监”加快发展,提高服务效能,营造更高效、更便利的营商环境,提升市场主体满意度。
四、多层次、多渠道、多途径推进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
把市场监管的职能职责主动融入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全局工作,认真落实中省市利企便民优惠政策,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计划、有步骤实施“市场主体增量提质行动”,为市场主体提供准入、经营、竞争、退出全生命周期服务。健全网络经营场所登记制度,大力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服务平台经济发展,促进电子商务繁荣。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做大做强。在更高层次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同时,大力推进民营经济、县域经济持续发展,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平台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服务。
五、全力服务外资企业发展
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范围,支持外资加大创新投入力度,营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抓好重大外资项目落地,破除各种市场准入隐性壁垒,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提高外商投资服务水平。
六、加快完善市场退出机制
深化简易注销登记改革,建立健全市场主体注销“一网通办”平台,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免费公示企业清算信息,建立企业注销流程、材料规范、条件时限等清单指南。健全依法强制注销制度,完善企业撤销登记程序,对违反法律法规禁止性规定和达不到强制标准的市场主体依法取缔并吊销证照。对经营异常、违法失信企业依法按程序强制退出。完善企业破产制度,引导小微企业实行简易破产程序。
第五章创新“大监管”思路,全面构建强有力市场监管格局及权威高效综合执法体系,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以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为目标,深化部门整合,推进职能融合,实际工作契合,创新“大监管”思路,切实维护“大市场”经济秩序。
一、打造市场监管体系“升级版”
(一)完善链条式监管制度。全面对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与行政审批平台、行政执法监督平台,实现信用信息统一归集、依法公示,切实保障信用信息归集的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建立统一的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制度。强化企业信用修复机制,促进企业纠正失信行为。充分运用信用激励和失信惩戒手段,形成政府部门协同联动机制。
(二)提升主体诚信意识。组织编制各类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清单”,明确主体责任名称、责任指标、履行标准、监督检查方式,推行市场主体责任“清单式”管理。
(三)提升政府监管能力。遵循职责法定、权责一致、透明高效、监管到位原则和“企业无事不插手,有事不撒手”的理念,明确市场监管部门日常监督检查法律依据、监督管理事项、监督检查流程、问题处理程序等,为全市市场监管部门提供具体标准和行为规范。
(四)提升市场监管社会化程度。建立政府、平台、企业、消费者共同参与的规则协商、权利保障机制,调动第三方监督、同业监督、群众监督、媒体监督力量,形成全方位监督。依靠消费者协会、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及时了解市场监管领域的突出问题,发挥其在权益保护、资质认定、纠纷处理、失信惩戒等方面的作用。支持仲裁机构、调解组织等通过裁决、调解等方式解决争议。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建立有奖举报制度,利用新媒体等手段畅通公众监督渠道。
二、强化市场主体信用监管
(一)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公示。依法规范信用信息纳入范围和程序,打破“信息孤岛”,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标识,推进部门间涉及市场主体行政许可、监督检查、协同监管、行政处罚、信用约束惩戒等信息归集、互联互通和依法公示,建立权威、统一、可查询的市场主体“信用档案”,为社会公众提供高效的查询服务。
(二)加强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建立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平台。建立健全信用风险分类标准和指标体系,依据双随机监管和企业信用情况,实行差异化监管。对信用高、风险低的市场主体降低抽查的频次和比例,做到“无事不扰”。对信用差、风险大的市场主体提高频次和比例,依法依规实行严管。
三、加强市场重点领域监管
(一)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加强各级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及办公室建设,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推进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双安双创”行动。全面推进“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整治行动”,强化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农村食品安全、保健食品虚假宣传和小餐饮店、小食杂店、食品加工小作坊等重点领域问题治理。建立进口食品安全应急响应、退运调查处置、预警通报核查、产品追溯、约谈惩戒等制度,构建多部门协作的食品安全监管联动机制,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二)加强药品安全监管。严格规范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经营使用行为,全面提升科学监管能力,严管疫苗等高风险品种。开展“两品一械”专项检查,完善药品安全应急机制。鼓励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创新,推进医疗器械分类管理改革。
(三)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建立属地监管、行业监管、专业监察密切协同、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压实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主体责任,完善风险分析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加强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设备的安全监察和应急演练。试点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有效预防安全事故发生。
(四)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产品生产流通全领域、全链条监管机制,强化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制定重点监管产品目录,加大专项治理和监督抽查力度,开展不合格产品后处理工作。
(五)加强网络市场交易监管。以贯彻《电子商务法》为主线,以实施《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为契机,切实加强网络市场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制度体系,完善网络经营主体数据库,推进网络交易监管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与全国大型网络交易平台数据对接,提升网络交易监管效能,实现违法行为及时预警和实时跟踪锁定,提升网络取证系统和电子取证固证技术水平,强化网络案件查办工作。深入开展网络市场监管“网剑”专项行动,引导电商企业、行业协会发挥自治自律作用,营造规范有序、诚信安全的网络交易环境。
(六)加强广告市场监管。发挥市场监管联席会议作用,完善提醒告诫、限期整改、约谈惩处、协同管理制度,优化广告“监测监管+执法办案+案例通报”一体化工作机制,构建政府领导、部门联动、行业自律、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广告市场社会共治新格局。提升广告监测技术水平,加强互联网直播等新型广告的研究和监测监管,及时发现和查处虚假违法广告。强化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推进广告信用环境建设,加强广告市场主体自律,督促指导广告发布单位落实审查制度,加强行业整治,促进行业自律。
(七)加强其他重点领域监管。巩固市场监管领域扫黑除恶斗争成果,持续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长江禁捕打非断链、扫黄打非、非法集资、欺诈骗取医保资金等专项整治,切实加大交通运输、商务信用、生态环境、水利建设、卫生健康、快递物流、房地产、建筑、林业、消防、口岸、养老服务等重点领域市场监管力度,实现重点市场、重点领域公平竞争、规范有序。
(八)加强新冠疫情常态化管理。树立“人民至上”理念,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强化市场监管领域常态化疫情防控,重点做好进口冷链食品、高风险货物等重点环节防控工作,加强督办检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四、加强市场交易行为监管
聚焦人民群众和消费投诉较多的热点、难点问题,持续强化利用合同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违法行为的监管。针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领域,引导广大经营者使用示范文本签订合同,提高经营者合同法律意识。开展“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公示活动,促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
五、加强市场竞争行为监管
(一)加大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体系,健全执法协作和区域合作机制,着力遏制侵犯知识产权、侵犯商业秘密、商业贿赂等破坏市场竞争规则、扰乱市场竞争秩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严厉打击“傍名牌”、仿冒、假冒、虚假宣传、违法有奖销售等行为。积极稳妥开展不正当竞争执法,严查各类限制竞争行为,重点整治公用企业强制交易、强制服务、销售商品时搭销或附加不合理的条件、滥收费用等违法行为。
(二)加强打击传销、规范直销工作。创新综合治理机制,完善部门信息互通会商、联防联控联合处置制度,推进常态化打击和集中式打击相结合,强化线上线下同步治理,坚持群防群控,深入开展无传销城市、县市、乡镇、社区、乡村创建活动。创新直销行业分类监管,加强行政指导,推进企业自治和行业自律,促进直销业健康发展。
六、构建新型市场监管机制
(一)健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落实“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加强审批与监管衔接,完善双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抽查计划清单管理,实现“两库一平台”动态化管理,做到“四公开”。推进市场监管领域部门联合双随机监管全覆盖、常态化,实现“只进一个门、查办多项事”。建立健全抽查结果部门共享和互认互用机制。
(二)探索新型监管方式和手段。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大力推进“互联网+监管”,探索大数据监管、精准监管、智慧监管。
(三)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完善首次轻微违法行为容错纠错机制。对于受疫情等因素影响较大的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轻微违法行为免予处罚。在新业态、新模式治理中,坚持包容审慎原则,鼓励创新试错,引导规范发展。
(四)完善综合执法体制机制。深化市、县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整合优化执法资源,统筹配置执法职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全面构建统一、权威、高效的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体制。建立案情通报、指定管辖、挂牌督办、典型案例发布等机制,加快形成统一指挥、横向协作、纵向联动的综合执法工作机制。
七、提升市场监管应急管理水平
(一)建立市场监管应急管理体系机制。强化地方政府市场监管应急管理主体责任,加快构建应急预案和体制、机制、法制的“一案三制”体系,建立健全统筹组织协调机制,明确相关部门职能职责,完善联动响应、联合行动制度,加快建立科学高效、统一权威的应急预案,努力实现事前“无急有备”、事中“有急能应”、事后“应后能进”。
(二)提高市场监管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市场监管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推进信息化建设,开发市场监管应急预警指挥平台,运用新技术新方式,做好风险防范、监测预警、监管执法、救援善后等工作,提升应急管理智慧化水平。
(三)加大应急处置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重视应急处置专业人才的引入、培养和储备,力争建成国内一流水平、省内领先的食源性疾病、疫苗接种异常反应、重大传染病防控应急处置队伍。
第六章拓展“大维权”视野,全面构建
立体化维权网络,营造安全放心的市场消费环境
充分发挥消保维权的职能作用,以饱含爱民、护民、安民、惠民的情怀,努力营造安全放心的市场消费环境,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公平感、获得感、幸福感。
一、协同维权,多元共治,构建消费维权新格局
充分发挥消费者权益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健全部门职责、议事规则,建立联席会议会商、协查和通报制度,加强部门间维权信息共享和执法协作,发挥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作用,形成市场监管部门主导、多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协同共治的格局,实现维权数据互联互通,形成维权合力。加强与仲裁机构、人民法院合作,推动消费争议速裁、诉调对接、司法确认等制度,提高消费纠纷调解的公信力和约束力。探索跨区域的协同机制,实现消费维权案件协查、群体事件应急处置联动和消费维权信息互通共享。强化主体责任,建立“谁生产、谁负责,谁销售、谁负责”的责任制,明确消费维权的责任链条,提高企业违法成本。严格规范生产经营者价格行为,落实明码标价和收费公示制度。建立产品质量和服务保证金制度,全面推行消费争议先行赔付制度。
二、强化监管,净化环境,创新消费维权新模式
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消费维权始终,努力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拉动内需,促进国内大循环。坚持把“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理念贯穿消费维权始终,综合运用行政许可、信用约束、市场监管、行政执法等多种手段,履行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价格监督、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秩序规范等多项职能,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全面高效的维权保障。按照“消费维权有温度、行政执法有力度”的要求,切实加大消费维权执法力度,开展生产、流通和消费各领域的监督检查,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坚决依法予以查处,并及时通过新闻媒体予以曝光。涉嫌犯罪的及时依法移交,做好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从严打击,绝不姑息。
三、建设平台,延伸网络,探索消费维权新机制
延伸触角,继续推进“一会两站”建设,探索推进消费维权服务站进街办、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在步行街、景点景区、游乐场所建立集“消费宣传、消费指导、消费调解、消费解难”为一体的服务站点,把“一会两站”建成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进一步拓宽维权渠道,将12315投诉举报热线融入“12345”市长热线,实行有效对接。通过热线电话、网络、来信、来访等多种方式接受群众的咨询、投诉、举报。进一步创新消费维权与企业信用挂钩机制,公开曝光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经营行为。加强消费维权与市场监管、执法办案、网络交易监督管理深度协同,实现消费维权线上线下一体化。建立消费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畅通消费维权“最后一公里”。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在线纠纷解决,促进源头化解。及时发布权威性调查报告,加大法律援助力度,维护弱势群体利益。强化投诉举报案源筛查,进一步完善“诉转案”机制。
四、强化宣教,示范引领,拓展消费维权新途径
加强正面宣传教育,引导广大消费者科学理性消费。深入开展“放心舒心消费”创建活动,按照“诚信经营、货真价实、服务优质、纠纷快处”的基本要求,开展体验式调查等消费引导。进一步拓展“放心舒心消费在荆州”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指导企业作出并履行“食药无伪劣、商品无假冒、消费无欺诈、投诉无障碍”承诺,继续培育、创建一批放心消费示范单位、平台、街区。全面推行“线下无理由退货”、首问责任和赔偿先付制度,倾力解决消费者后顾之忧,同时注重经营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五、突出重点,强化维权,瞄准消费维权新靶向
(一)加强重点领域消费维权。针对供水、供电、供气、供暖、广播电视、通讯、交通运输、金融服务、医疗等公用事业领域,重点加强服务价格、服务方式、合同条款、广告促销等的监督管理。指导行业主管部门强化对旅游、餐饮、美容等重点行业的规范管理,促进透明消费。
(二)加强重点商品消费维权。强化对电视购物、现场会销等消费形式的全过程监管,针对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发布消费警示提示。全面推行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和退货、更换、修理“三包”制度。
(三)探索新兴业态的消费维权。加强电商企业、网络直播、海外代购等新兴领域的消费维权和行政指导,督促经营者落实首问负责制和赔偿先付,有效解决异地维权难问题。针对网购投诉倍增的问题,开展虚假宣传、虚假促销、刷单炒信、恶意诋毁等违法行为的专项整治。
六、提能增效,扩大影响,提升消费维权新境界
深度推进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按照标准化规范运行、立体化服务监管、智能化服务升级、协同化社会治理的原则,努力把12315建成统一、权威、高效的智慧监管平台。修订完善《12315工作规范》等制度。优化12315数据库建设,强化数据分析利用,提升数据研判能力,有效服务事中事后监管。建立12315绩效评价体系,采用内部考核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热线服务质量开展考核评价,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指导消委完善工作制度,强化消委公益性职能,积极引导行业协会参与维权,探索在行业协会内部建立行业性的消费纠纷调解委员会,规范消费维权服务。大力推进小额消费纠纷快速解决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先行赔付保证金、一站式退换货等保障措施。
第七章着力“大赋能”主题,全面提升知识产权
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能力,凸显
含量提升、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
以知识产权赋能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按照“强基础、重运用、严打击、抓规范、优环境、强保障”的理念,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在提升含量、优化结构、创新发展中的支撑和杠杆作用。
到2025年,年度专利授权总量达到10000件,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150件以上;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突破6300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以上,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5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明显增长。有效注册商标总量突破80000件,地理标志商标和保护产品达到85件。全市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显著提升,知识产权制度效能得到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城市创新发展、产业提升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
一、全面挖掘知识产权创造能力
(一)加快高价值专利培育发展。充分挖掘知识产权资源,大力培育企业高价值核心专利,建设一批创新能力强、拥有核心专利技术的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优势企业,创造一批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专利。支持涉外企业开展核心专利海外布局,推动PCT专利申请与授权稳步增长。支持科技计划项目与专利融合发展,提高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二)加快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完善以产业为支撑的园区、产业、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体系。运用导航理念,实施专利导航工程,推动构建荆州核心产业高价值专利池和专利组合,打造以优势主导产业为特色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集聚区,推动荆州高质量发展。
二、大力提升知识产权营运能力
(一)加强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建设。按照国家、省、市三级标准,分层次推进国家级、省级、市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示范企业创建工作。支持荆州区、沙市区、公安县、洪湖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支持荆州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支持长江大学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
(二)推进知识产权管理贯标工作。全面启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达标认证工作,建立和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开展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达标认证。推动企业建立与其战略目标相协调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与管理模式,完善与其商业发展模式相适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三)开展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工作。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业务。出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管理办法,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贴息补贴和风险补偿机制,构建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的多元化知识产权投融资体系。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业务。
(四)强化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建立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机制,以市场为导向,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开展技术协同研发,共享知识产权成果。引导企业通过实施许可、转让等方式,推动企业核心专利技术产业化。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使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三、着力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
(一)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系。加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建立市、县两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队伍,完善知识产权执法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强化跨部门跨区域办案协作,建立司法与行政部门协同保护工作机制,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推进“两法街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社会共治,建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二)加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专项执法。加大对商标侵权、假冒专利、地理标志侵权、植物新品种侵权、仿冒混淆、侵犯版权、侵犯商业秘密等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力度,强化对民生、重大项目和优势产业等领域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电子商务领域知识产权执法。
(三)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搭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平台,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专家库,组建知识产权维权志愿者队伍。推进知识产权维权“一张网”建设,在县(市、区)设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加强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和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示范建设,建立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机制。
四、系统提升知识产权管理能力
(一)加强知识产权与科技、经济工作融合。完善重点科技项目专利管理制度,推动知识产权工作与科技、经济部门探索,开展知识产权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有利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的工作机制。
(二)完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系。建立政府统筹的知识产权协调运行机制,完善职责清晰、管理统一、运行高效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系。强化知识产权工作属地责任,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制定配套措施,落实人员经费。完善县(市、区)、功能区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
(三)调整优化知识产权激励政策。制定与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对知识产权工作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奖励政策激励作用,推动建立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知识产权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制度与机制。
(四)开展专利导航工作。引进高水平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开展重点企业运营类专利导航分析,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创新发展。以产业、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形成一批高价值核心技术专利和专利组合。
五、全面提升知识产权服务能力
(一)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落实有关服务业政策,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落户荆州,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挖掘、申请、转让、许可、专利导航、质押融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等服务。加快构建专利信息服务、贯标辅导服务、知识产权运营、专利诉讼法律服务、专利代理服务“五位一体”的知识产权服务业体系,支持服务机构做强做大。
(二)开展知识产权风险评估。对全市拟新建、引入的重大经济项目、科研项目和各类高端人才进行知识产权评议,规避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开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知识产权态势研究和预警分析,提高企业创新水平,避免专利纠纷,规避经营风险。
(三)推进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建立荆州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全市知识产权基础数据信息库,最大限度为市场主体提供专利信息检索、专利挖掘与布局、维权诉讼等服务,为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提供有效的服务平台。
六、切实营造知识产权创新氛围
(一)加强知识产权对外宣传。广泛开展面向社会、市场主体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宣传活动,重点加强对知识产权成果、典型创新人物、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的宣传,推动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扩大知识产权的影响力。
(二)加快知识产权人才培育。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需求,建立知识产权人才培育机制,支持长江大学开设知识产权专业学科,定期开展知识产权专题培训讲座。在中小学中开展知识产权教育活动,将知识产权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内容。开展面向企事业单位研发人员、项目管理人员、服务机构人员、系统内管理人员知识产权实务培训。
(三)健全知识产权人才支撑体系。将知识产权人才纳入我市重点人才工程,探索开展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知识产权人才引进培养模式,加强知识产权智库建设,建立知识产权专家库,构建以高层次领军人才、高水平管理人才和高素质实务人才为主体的知识产权人才体系。
第八章 强化“大健康”责任,全面提升药品
安全保障水平,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责任重大。按照科学高效权威的要求建立药品监管体系,提升监管能力,推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一、全面提高药品安全保障水平
(一)完善配套法规制度。全面贯彻落实《药品管理法》《疫苗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等,及时清理完善规范性文件,构建以国家法律法规为支撑,以地方性法规规章为补充,以配套管理制度和技术指南为辅助,为药品安全监管提供法治保障。
(二)强化地方药品标准。加快构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地方标准体系,实现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与市场并重转变。加强对药品标准的宣传贯彻和跟踪评价,促进标准落实和提升。
(三)健全完善行政监管体系。加强监管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推进监管协同高效,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完善预警处置、舆论引导、应急保障和总结评估等管理机制。打造药品安全舆情监测平台,建立涵盖舆情预警、研判会商、通报处置、舆论引导等一体化舆情工作体系。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组织开展药品安全应急管理培训、应急演练等工作,加强对新冠肺炎等治疗药物、体外诊断试剂、医用防护服、医用口罩、呼吸机等产品的质量监管,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和供应。
二、持续提升药品安全监管能力
(一)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监管队伍。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审评员,优化审评人员队伍的年龄和专业结构,分阶段、分步骤扩大审评人员队伍规模。建设强有力的检验检测队伍,建设业务精湛的监测评价队伍,加强各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二)构建新型药品监管机制
完善药品监管系统协同机制。明确各级监管事权,筑牢监管责任链,实施跨层级协同监管。加强指导,完善信息通报、联合办案、人员调派、教育培训、应急处置和风险研判会商机制等,形成药品监管工作全市“一盘棋”格局。
建立跨区域监管协作机制。加强跨地区和部门之间药品监管协作,共享监管资源,推进监管数据对接,积极探索联合检查、监管互认。定期或不定期联合开展药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及时处置药品安全突发事件。
创新行政监督和技术监督协调机制。集成药品检查、稽查、检验和监测风险信号,以品种为核心,以法律法规、规范、标准为依据,建立风险启动、信息共享、处置联动、无缝衔接的协调工作机制,通过建立管理规程和工作流程,及时有效发现质量安全隐患,最大限度地凝集合力,提高监管效能。
建立健全信用监管机制。建立药品安全信用档案、市场主体及其品种档案。将违法违规情况纳入信用记录,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依法依规建立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公示制度和信息共享机制,强化药品安全跨行业、跨领域、跨部门失信主体联合惩戒。
(三)大力推进智慧监管。应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机器人等信息化手段,提升我市药品智慧监管水平,推进药品疫苗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加快推进药品疫苗信息化追溯监管平台建设,推进药品安全智慧监管体系建设。推进药品安全“互联网+监管”,推动药品零售智慧监管,实现对零售药店药品销售远程监测。健全数据资源管理制度,推动数据有序共享,开展数据分析应用,提升监管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三、全面加强药品全生命周期监管
(一)严格研制环节监管。以药物非临床研究、临床研究和场地规范符合性检查为重点,通过临床试验项目和品种核查,严格监督实施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依法严惩违法违规行为。
(二)严格生产环节监管。以品种检查为主线,以生产场地合规性和数据可靠性检查为重点,严格监督实施“两品一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按照规定的检查方式、检查频次、检查重点实施检查,并开展原料药、辅料和直接接触药品包装材料生产企业延伸检查和常规检查、有因检查,规范检查结果处置和信息公开。
(三)严格经营使用环节监管。以供应链质量安全追溯检查为主线,严格监督实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规定。每年对特殊管理药品经营企业、疫苗配送企业检查覆盖率达到100%。加强对零售药店和使用单位的药品质量监管。
(四)加强重点品种监管。实行疫苗、血液制品、生物制品、特殊管理药品等高风险产品安全报告制度。重点加强对高风险产品、特殊管理药品、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以及本省企业生产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剂和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制剂、医保目录和集中采购中选(挂网)产品及企业的监管,加大检查频次和靶向抽检力度,严厉打击中药生产非法添加、偷工减料、掺杂使假、擅自改变工艺等违法违规行为。
(五)加强重点领域监管。严格疫苗安全监管,全面加强疫苗生产流通和预防接种环节风险管控,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的网络交易行为。严格医疗器械、化妆品生产监管,督促医疗器械、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落实主体责任,全面实施医疗器械、化妆品生产企业分级分类监管。
四、积极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围绕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着力补短板、挖潜力、争优势,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完善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壮大优势特色医药产业,推进医药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发展,提升产业基础产能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创新研发支持力度,搭建转型升级支撑平台,争取重大科技项目在我市落地,以公安县为主体,以荆州开发区、监利市为两翼,重点布局医药服务、化学制药、中医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以及医药中间体原料等类别。要“补链”,优化布局,要“强链”,凸显优势。要“延链”,提质增效。
第九章提升“大品牌”意识,全面推进
质量强市战略,营造高质量发展的社会环境
找准定位,发挥优势,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实施品牌兴市、质量强市,把创新发展作为第一动力,为荆州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大力实施品牌兴市战略
(一)发挥优势,实施农业品牌提升工程。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着力打造特色水产、优质稻米、菜籽油、生猪四条产业链,打造“荆州味道”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推动“荆州味道”子品牌——荆州大米、荆州鱼糕、洪湖莲藕、公安葡萄、公安牛肉、三湖黄桃等建设,促进母子品牌共同发展,新增或续展“两品一标”20个以上。培育带动10个在全国全省有较大影响力的农产品特色品牌和地理标志。
(二)把握趋势,实施服务业品牌提升工程。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紧紧围绕改善民生拓展需求,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持续升级文化旅游业。鼓励、引导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引进现代经营方式和先进质量管理理念,打造商贸服务品牌。推进物流、电子商务、房地产、物业管理、旅游、社区服务、健康服务、中介服务、教育培训等服务新业态标准化、规范化。加快连锁店引进,提高房屋市政工程质量。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和技术,推进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消费、科技创新、电子商务、工程设计、检验检测、文化创意、软件外包、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的信息化、国际化、规模化、品牌化。
(三)抢占强势,实施制造业品牌提升工程。坚持不移地发展制造业,在做大集群规模、推动转型升级、培育特色优势上下功夫。鼓励、组织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长江质量奖、荆江质量奖等精品名牌,促进重点产业、重点产品的质量对标提升。加大对规模工业企业品牌培育力度,开展“百企品牌培育试点”,树立3家以上全国工业质量标杆企业,推进工业百项精品工程建设。大力支持发展前景良好、具有明显区域产业聚集特征的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创建国家级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区。
(四)全面造势,实行全域品牌创建工程。开展驰名商标、地理标志、国家级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活动,完善和落实创建名牌产品的鼓励政策,重点打造国内有影响力、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品牌,努力打造品牌大市、品牌强市。
二、着力推进质量强市战略
(一)推动落实质量责任。建立健全企业主体、政府主导、部门监管、行业自律、市场调节、社会监督的大质量工作机制,推动产品质量提升,服务业转型升级,实现质量兴市向质量强市的新跨越。推动地方政府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产品质量安全负总责,把质量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落实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推动企业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
(二)严格质量工作考核。健全和落实质量工作考核办法,把质量工作纳入对县市区政府绩效考核评价内容,并纳入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内容,建立质量合格率统计长效机制。
(三)完善质量奖励制度。建立荆州市质量奖励制度和工作机制,坚持评选一批、扶持一批、培育一批,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展政府质量奖励工作。
(四)强化质量提升攻坚行动。聚焦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推进质量提升工程。围绕产业链建立质量链,重点推进1500家企业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支持150家规模以上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培育20家质量标杆企业,开展质量提升工程。完善荆江质量奖评选机制,培育一批质量领先、效益卓越的企业群体。
(五)加快服务业质量提升步伐。实施“互联网+服务业” 行动计划,按照数字化转型要求,推动共享出行、外卖团购、体育休闲、健康养老、家政服务等智能化升级,引导建立相关标准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加强服务市场诚信建设和信用监管,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质化、高端化发展。
三、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
加强地方标准清理,强化新业态标准的研究制定,发挥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规范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团体制定团体标准,并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强化企业标准体系建设,推动技术创新,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的创建,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探索发展企业联盟标准,助推中小企业发展。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开展现代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深入推进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卫生、养老服务、公共安全和应急标准化,积极创建国家、省级标准化示范点,力争5年内我市标准化示范点达到120个。
四、全面提升计量发展水平
完善计量体系,加快推进我市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体系、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和量传溯源技术体系建设。强化计量监管,规范计量校准市场,市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达150项,县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达121项,满足社会对量值溯源和校准服务的需求。逐步建立计量监管网络和计量分类监管制度,强化数据信息资源的归集与分析利用,强化重点领域计量监管,提高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提升计量服务能力。强化计量技术创新,加强计量交流协作,促进计量科技成果转化,发挥计量技术量化支撑作用,提升服务发展能力。
五、提升认证认可能力
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推广运用国际先进质量管理标准和方法,发挥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的作用,推动质量认证体系向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全面延伸,“十四五”期间,质量认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质量认证行业管理日益规范,质量基础更加牢固。全市获认证企业(组织)达到1500家,各类有效认证证书数量达到4900张以上,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强制性产品认证实现全覆盖,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等认证企业(组织)新增500家,证书新增1500张。
第十章着力“大保障”支撑,全面构建“四梁
八柱”,营造打基础管长远的综合保障环境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依法行政是市场监管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全面提升信息化建设能力,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是市场监管依法行政、履职尽责的根本保障。
一、全面推进市场监管法治建设
(一)健全法治制度体系。厘清部门事权,明确责任边界。依照法律法规、相关政策文件和“三定”赋予的职责,明确部门权力事项的权责边界,推行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对未纳入权责清单的事项一律不得行使,将权责清单分解到机构、部门、岗位、人员,清单内的事项必须落实,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完善工作流程,加强部门内外上下衔接、配合、协作、监督。厘清部门之间监管职责,落实好重大事项向同级政府请示报告制度。修订完善法治制度,健全制度体系,保证制度规范与法律法规规定的统一性,加强和改进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工作,促进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健全。
(二)强化依法行政理念。深入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宪法知识和宪法意识教育,认真落实宪法宣誓制度,推行国家工作人员就职前进行宪法宣誓活动。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要求,完善法治宣传教育平台,深化“法律六进”活动,建立常态化的普法教育机制。强化业务培训,按照“突出专业素养、注重实战应用”的要求,重点开展商事登记、“四大安全”、市场监管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与培训,为市场监管职能进一步融合提供法律保障。
(三)规范市场监管行为。全面实施行政执法公示、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行政执法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加强法制审核和案件评查工作,强化执法监督,规范全市系统行政执法行为,防范行政执法风险;着力推进行政执法透明、规范、合法、公正,不断提高执法效能,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建立完善法律顾问制度,推进系统内法律专家队伍、公职律师队伍建设;培育发展以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吸收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队伍;积极发挥法律顾问在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依法行政等工作中的作用。规范行政复议诉讼工作,加强行政复议诉讼案件审查处理。
(四)加强法治队伍建设。明确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推行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和依法行政能力测试,推进法治专业队伍建设,加强法规机构建设,确保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办公设备和工作经费与其承担的职责和工作任务相适应。推行法制审核员制度,提升法制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培养适应“大市场、大监管”需要的法治专业化队伍。
二、全面加强市场监管信息化建设
市场监管信息化建设必须遵循“上下一盘棋”原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分级管理、分类使用。
(一)完善信息化系统建设。配合“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形成覆盖省、市、县、所四级的市场监管云。应用新版市场监管大数据能力平台,完成视频会议系统升级,加强业务专网建设。依托政务平台,加强市场监管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信息互联互通,提升依法行政和服务效能。
(二)做好政务系统推广应用。积极推广应用市场监管行政审批一网通办、一事联办、全程网办和场景化办事,将电子营业执照、电子印章、一照通、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应用到政务服务领域,使更多审批业务实现“秒批”“秒办”,实现市场主体登记注册、行政审批智慧办标准化模式。
(三)加大监管系统整合力度。依托国家、省“互联网+监管”平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以信用监管为基础,以双随机监管为手段,实施“照单监管”。围绕“四大安全”监管,完成符合本地特色的荆州市综合监管监测系统建设。
(四)争取科技项目支持。多渠道争取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抓好项目申请、立项、采购、验收和应用,为各部门及时提供信息化技术保障。有序推进使用正版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和杀毒软件,按进度完成办公设备国产化替代,规范上网行为,确保网站信息安全。
三、全面提升科技支撑保障能力
积极推进各县(市、区)公共检测中心建设,同步落实乡镇“一所一快检”,形成三级检验检测体系。推进全市各类检验检测和认证机构跨区域、跨领域整合,逐步建成分工明确、能力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检验检测技术机构网络,推进检验检测技术机构布局更加贴近产业、贴近我市区域发展需求。建设食品药品检测服务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三品一械”相关检品信息、检验结果、企业信息查询等服务。建设特种设备检测服务平台、计量检测服务平台、产品检测服务平台。增强检验检测机构科技创新能力,发挥驻荆省管院所在人才队伍、项目资源、品牌效应和科研能力等方面的优势,提高竞争力和辐射力,使其成为具有先进水平的省内知名科研院所。提升检验检测机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步骤、分梯次建成国家级、省级及区域性检验检测中心。建成国家油气钻采设备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国家汽车智能转向系统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2个国家级质检中心。大力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推动行业诚信体系建设。严格检验检测机构从业规范,落实检验检测机构主体责任。
四、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建设
(一)建立健全基层建设工作机制。按照“三定”方案规定,本着“一乡一所、配强配优”的原则,健全基层建制,强化基层力量,明确职能定位,理顺机关与基层之间的工作关系,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管理和指挥调度机制;规范内部机构岗位设置,细化职责分工,统一业务工作流程。
(二)建立健全基层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基层工作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各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开展业务练兵比武竞赛,大规模培训基层干部,提升基层干部能力素质;采取基层与机关干部之间定期交流、挂职锻炼等方法,推进基层干部队伍均衡发展。
(三)提高基层执法装备水平。配备与现代监管执法职能职责相适应的办案装备、快检设备、办公设备,建设满足基层监管需要的综合业务管理平台,为基层更好地履行市场监管职能提供坚实保障。
第十一章 保障规划实施
坚持党对市场监管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规划统筹、协调和实施机制,更好履行各级政府市场监管属地责任、相关部门市场监管职能职责,形成全市市场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人民政府、各相关部门要深刻认识推进市场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把创新和加强市场监管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推进高质量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障,认真落实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更好发挥市场监管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健全实施机制,强化规划宣传、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推进规划各项重要任务、重点改革、重大项目落实落地。
二、明确责任分工
各级人民政府要把规划目标任务纳入本级政府工作部署,明确部门分工,统筹抓好日常推进、问题解决和财政经费保障等工作。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强化责任意识,按照职能职责,制定落实规划实施方案,明确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单位,有计划、有步骤、创造性地做好规划实施工作。各相关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要主动作为,积极参与规划实施,发挥应用作用。
三、强化监督考核
建立规划实施专项考核机制,加强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跟踪评估和督促检查。纪检监察、督察审计机构加强常态化督办、检查,加强年度实施情况总结,开展中期实施情况评估,及时推广规划落实经验。要将督促检查情况和评估结果纳入本级政府绩效考核范畴。规划实施中的重大情况和问题要及时向市政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