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往期回顾

“奋战开门红 市长话经济”第八场 荆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抓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荆州实践

发布时间:2024-03-19 16:50

来源: 湖北省人民政府网

字体大小:

湖北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黄勤:

记者朋友们:

上午好!

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根据安排,今天举行“奋战开门红 市长话经济”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八场,介绍荆州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抓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荆州实践”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

荆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周志红女士;

荆州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张青松先生;

荆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裴毅先生;

荆州市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炜先生;

荆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杨从国先生;

荆州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世国先生。

首先,请周志红女士介绍荆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有关情况;

荆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周志红: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又见面了。2月27日,我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了荆州优化营商环境“三年两跃升”的具体情况。今天,再把我们荆州这几年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一季度“开门红”的具体工作,向各位媒体朋友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各位媒体朋友都知道,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是江汉平原的“大粮仓”、是长江中游湖区“水袋子”。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承担的粮食安全责任,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影响着荆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社会保障水平长期处于全省的最后位次。尤其是在全省规范公务员工资津贴补贴改革的过程中间,我们甚至拖了全省改革的后腿。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补齐民生短板,让人民感受到推进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执政为民最急迫、最头等的大事。这几年,我们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间,主动对标“宜荆荆都市圈”几个兄弟市州的民生保障服务标准和服务水平,把缩小和拉平与兄弟市州之间民生保障服务水平作为最大的工作动力,每年民生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保持在80%以上,实现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待遇标准也在逐年稳步上升。我们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做了努力。

一是着力兴产业促就业。加快构建“4611”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推进4个千亿级的支柱产业、6个500亿级的优势产业和11个百亿级的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三年来,12个百亿项目全面实现了投产达产,新增“四上”企业2758家、总量突破了5000家,新增市场主体25.52万户、总量达到了56.2万户,通过培育发展新产业带动了城镇居民新就业,新增23.4万人,就业的综合指数排在全湖北省的第一位。同时,我们有7所高等院校,除了武汉市,在市州里面荆州的高等院校是最多的,我们加强校企合作,举办订单班,为企业培育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大学生的留荆率从2020年的16.2%提高到去年的26.66%。

二是着力改善提升办学环境。聚焦学位不够、“大班额”、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我们制定《荆州市中小学校布局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年)》,这三年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108所,新增学位6.2万个,组建教联体160个。这些资源的投入和使用,让我们的家长们少了些学生就学的焦虑,孩子们上学的路是越走越近。同时,我们深化高等教育布局和教学体系改革,构建起以长江大学为龙头的“1+4+1”高等教育改革新格局。投资52亿元建设的大学城,可能在全省是推进最快的,所以去年全省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场会在荆州召开。大学城的建设,吸引了更多的学生报考荆州、选择荆州,我们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去年新生入学报到率就提高了3个百分点。

三是着力构建医疗服务体系。自2021年以来,我们投入了88.7亿元,实施145个公共卫生补短板项目,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建成市县医联体、医共体19个,远程心电、影像诊断基本覆盖126个乡镇卫生院和所辖区村卫生室,切实解决基层老百姓就医不方便的问题。同时,我们新增了27个省级重点专科,推进了市域内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检验检查结果互认,通过“医防融合”、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切实为老百姓提供了更优更便捷的健康保障。

四是着力建设便捷宜居的城市。近几年来,我们全市完成综合交通投资417亿元,着力构建“六纵三横”干线铁路网、“八纵三横一环”高速公路网、“一民七通”机场布局和“一港十区”港口布局,荆州铁路、水运、公路、航空四位一体的立体交通格局全面形成,荆州人“说走就走”的出行现在已经成为现实。同时,从2021年开始,我们把共同缔造的理念运用于民生实事的办理之中,采取连续3年解决3类问题的办法,推进城市系统治理,截至2023年中心城区主次干道断头路全部贯通,142个口袋公园全部建成,34个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全部完成,荆州人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愿望基本得到了实现。今年,我们又持续启动了第二批“三个三”民生实事的任务。

荆州民生事业取得的长足进步,主要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省直厅局对荆州给予了特别的关爱和特别的支持,在资金、项目上面都给予了我们重点倾斜。同时,也得益于荆州人民始终把推进高质量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实现了经济总量从2020年的2369亿元到2023年的3151亿元的大跨越。除了武汉、宜昌、襄阳之外,我们是第一个在全省总量跨越3000亿的市州。这里也更要感谢我们的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荆州发展给予的宣传和推介,让更多的投资企业走进荆州,坚实了我们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今年,我们地区生产总值确定的目标是增长7%,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在一季度重点推进“十大行动”。这里我也给各位媒体通报一下1-2月份经济运行情况。1-2月,我们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也都处于全省的前列。

在构建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方面,我们认真贯彻落实闭幕不久的全国两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指示,结合荆州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持续丰富完善“4611”现代产业体系和县域“1+2”主导产业。突出制造业主体地位,精准服务好美的“空冰洗”等16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重点跟进278个新增产值过2000万元新的增长点。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同时把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四大供应链平台做实做到位。

在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方面,今年我们重点实施好1463个亿元以上项目,总投资1100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230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911个、续建项目552个,力争竣工投产达产项目658个,招商引资项目900个。同时,加快在建的李埠长江公铁大桥等“三路两桥三线四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学城和荆州新城等重点功能片区建设要有新的进度和新的效果。在抓好市本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有序推动高中学校向县城集中集聚。

在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方面,加快实施文化旅游产业“十百千万”工程,打造以沙市洋码头为样板的十条旅游休闲街区,推出以荆州鱼糕等为代表的百道荆楚名菜,培育万达广场等为代表的千家荆楚特色店,提供万张优质旅游夜宿床位,逐渐形成楚街、楚巷、楚食等消费新热点。一季度,我们已开展各类促消费活动54场次、实现销售额63.8亿元。3月31日规模2万人的荆州马拉松将鸣枪开跑,同时4月12日2023-2024年度中国电影大数据暨电影频道M榜荣誉盛典也会在荆州如期举行,我们热忱欢迎各位朋友到荆州参加马拉松、欣赏油菜花、观看荣誉盛典。

在建设智慧韧性宜居城市方面,深入实施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规划,推进城市的规划、建设、治理从大规模增量建设向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转变,从单一项目建设向片区整体开发建设转变,从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重点推进投资251亿元的327个政府投资项目的实施。加快市县两级城市数字底座建设,从今年9月份开始我们要实现市县两级智慧城市治理全覆盖,也就是现在省委正在推进的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以智慧城市治理的实际成效迎接全国文明城市的最后一轮验收。

发展是民生之基,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推动政府各项事业改革发展的源动力。今年,我们将一如既往办好省政府10大类52项涉及荆州的民生实事,同时,办好市级8大类24个“小而美”的民生实事项目,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全过程,让人民群众看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享受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只有民心稳了,经济社会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

湖北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黄勤:

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记者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名称。

中新社记者:近年来荆州投资增速始终处在全省第一方阵,连续两年获评“中国投资热点城市”。新的一年,在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方面,有哪些具体的考虑和安排?

荆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张青松: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2021年以来,荆州市接续打好投资立体战,年均开工亿元以上项目800个以上,投资增速从2021年的全省第4、到2022年的全省第2、再到2023年的全省第1,实现了“三年三进位”。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全市上下广泛凝聚起“以工业振兴崛起为使命、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像拼命、视营商环境为生命”的“三命共识”,锲而不舍抓项目建设。今年,我们将锚定投资增长10%的目标,坚持深谋、上争、外引、内聚、严管并举,着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推动投资结构优化升级,为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提供坚实的项目支撑。

一是着力深谋,做实项目前期。深钻细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家最新政策文件精神,围绕重点产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设备更新等领域,扎实做好项目谋划和项目前期工作。在现有1463个亿元项目的基础上,重点围绕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中央、省预算内投资项目投向,精准谋划一批关乎荆州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认真建好投资项目目录库、储备库、实施库。

二是着力上争,抓实五个重大。聚焦重大政策支持、重大项目布局、重大瓶颈破解、重大要素保障、重大改革创新,以全市“五个重大”工作清单中的153个重大事项为载体,全力争政策、争项目、争资金,市县乡三级联动,做到主要领导每月跑、分管领导每周跑、科室人员随时跑,定期开展“红旗奖”“蜗牛榜”评选,全力提升争资争项份额。

三是着力外引,扩大项目来源。狠抓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用好“八个依托”工作法,突出“五图作业”专业招商,全面提高招商引资质效。加强宣传推介,持续升高“中国投资热点城市”“浙商最佳投资城市”热度,高质高效开展推介活动,全力引进一批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产业项目,确保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900个以上。

四是着力内聚,激活民间投资。实施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工程项目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持续向民间资本推介优质项目,吸引更多民间投资参与项目建设,力争民间投资占比达到60%以上。

五是着力严管,提升项目质效。全面推进投资项目绩效综合评价“三库、两算、三评”改革,抓实“三率两量”精准调度,探索建立项目“红黄绿灯”预警管理机制,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跟踪管理服务。落实市县领导“双月述职”“项目包保”“周末跑工地”等制度,对911个新开工、552个续建亿元以上项目,加强要素保障,推进工程建设,力争先导新材等百亿产业项目,李埠长江公铁大桥、武松高速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形成更多的实物工作量。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荆州是农业大市,有很多产量大、品质较好的品牌和农产品。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荆州市在抓好稳产保供的同时,是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的?

荆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杨从国: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荆州是国家粮食主产区和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基地,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2023年粮食产量91.4亿斤,占全国7‰,油料产量60.8万吨,是全国油菜生产第一大市。淡水产品产量128万吨,连续30年位居全国市州之首。其中小龙虾产量52万吨,全国人民每吃5只小龙虾,就有1只产自荆州,被誉为“华中淡水渔都”,获评“中国淡水产品预制菜之都”称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30元,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2024年,我们将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抓好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生产,加快乡村全面振兴步伐,全力促进农民增收。

第一,建设大基地。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江汉大米”优质粮食工程和单产提升行动,提升南方“黑土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做强洪湖莲藕、监利小龙虾、公安葡萄、江陵油菜等特色产业,打造监利市“南方水稻生产第一县”、公安县“江南葡萄第一县”、全省优质油菜集中产区等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生产大基地,通过丰富市民“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达到农民增收目标。

第二,培育大龙头。以优质大米、淡水产品、菜籽油、生猪产业链为重点,狠抓招商引资和农产品加工,培育一批过50亿元、100亿元链主大龙头,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集群协同、链式发展,加快形成一县一主业、一县一园区、一产业一龙头格局。坚持品牌强农战略,做强“荆州味道”区域公用品牌,做优“荆州鱼糕”“洪湖莲藕”等产品品牌,通过延长锻粗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第三,拓展大市场。加快国家级荆州农产品交易与集散基地建设,完善生产加工、市场交易、仓储物流三大功能,加快构建“买全国、卖全国”产销新格局。深入实施“强县工程”,推进就地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壮大县域、镇域经济和村集体经济。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加快培育新型农业市场主体,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不断激发乡村活力,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第四,狠抓大春播。今年2月,我市遭遇两次高强度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市、县两级政府紧急筹措1.3亿元资金用于农业抗灾,银行对新增贷款利率严格控制在3.45%以内,保险机构将设施农业棚体保险费率降为3%,全力支持灾后复产。目前全市240万亩小麦、354万亩油菜长势良好,水产畜牧稳中有增,春耕春管有序开展,为实现夏粮夏油丰收和全年农民增收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谢谢。

极目新闻记者:去年全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暨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会在荆州召开,我们了解到近年来荆州正在积极推进大学城建设,刚才周市长也介绍到荆州投资52亿元建设大学城。请问荆州如何以大学城建设为突破口,推动荆州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荆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裴毅: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教育是民生之基。荆州历来崇文重教,科教资源丰富,现有7所大学、12.5万名全日制在校大学生,高校数量、在校人数均居全省市州前列。为了盘活科教大市资源,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我市以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为契机,全力推进大学城建设。目前,一座充满朝气、充满活力的科教新城正在荆江北岸、古城之南拔地而起。

一是布局高起点。构建以长江大学为龙头的“1+4+1”高等教育办学体系,也就是以1所国内“双一流”大学为引领,聚集4所本科院校、1所“双高”职业学院,激活荆州高等教育“一池春水”。

二是规划高标准。以“长江中游高教新支点、江汉平原科创动力源”为发展目标来规划建设大学城。总用地面积24.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规划用地5.2平方公里,通过串珠成链,集聚高校资源。

三是建设高效率。荆州大学城建设火力全开,既有“热度”、又有“速度”,呈现出一派热气腾腾、如火如荼的建设景象。共谋划重点项目42个,计划总投资94.25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52亿元,核心区建设全面成势。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新校区从建设到搬迁用时仅1年,大学城科创园、长江大学创新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即将竣工。

四是融合高品位。荆州大学城充分体现了共同缔造理念,受益群众将超过24万人,集聚科研院所多达200多家。通过资源共享,努力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推进,校区、社区、园区“三区”共生共融,为荆州城市和产业双集中高质量发展铆劲蓄势、聚力赋能。

今年,我们将继续以大学城建设为抓手,持续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城市与高校双向奔赴、相互成就、相映生辉。

一是统筹力量,推动项目建设提质增效。当前我们正以“满弓”状态全力冲刺大学城建设,计划实施项目15个(其中新建项目8个)、投资22.06亿元,已开工10个;年内完成荆州理工职业学院新校区等8个项目建设。

二是统筹资源,推动高教布局落地见效。整合政策、人才等资源,重点扶持长江大学“双一流”建设。完成长江大学文理学院转设建成应用型本科高校,支持荆州学院内涵发展,加快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升本进程,推动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开展本科职业教育。同时,做优做强荆州高职院校,早日建成国家级“双高”职业学院。

三是统筹要素,推动校地发展同频共振。围绕荆州“4611”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与主导产业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深化产学研用结合,做强市域产教联合体,做优职业教育联盟。支持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开通“校企直通车”,为在荆企业定向输送大学生,提升在荆高校毕业生留荆率。

四是统筹智力,推动科技创新加速起跑。发挥高校集聚优势,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利用长江大学量子计算产业园、油气钻井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工巧匠。围绕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化工等产业“揭榜挂帅”,推动高校与企业共建产业研究院、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着力构建“源头创新在大学城、科技孵化在大走廊、创新驱动在全产业”的新格局。

名城育名校,名校润名城,沿着长江画廊铺展开来的荆州大学城,是一座知识之城、人才之城、科创之城、生态之城。我们将把大学城建设作为创新发展的最大动能、最强引擎,打造荆州高质量发展的靓丽名片,为湖北加快建设教育强省贡献荆州力量!也热忱欢迎莘莘学子来荆求学求知、留荆就业创业!谢谢!

湖北发布记者: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政府主导,也需要群众参与。那么在调动群众积极性,让群众更多的参与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方面,荆州做了哪些探索,下一步有哪些打算?

荆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周志红:

感谢湖北发布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我们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具体路径。

在我们荆州,过去在城市治理过程中间形成了以“老姨妈精神”为代表的志愿者服务品牌,这个志愿者服务品牌一直延续到现在,一批又一批的年轻志愿者积极参与到我们的基层社会治理。近几年,我们又把共同缔造的理念融入到老旧小区改造的过程中间,针对老旧小区居民诉求比较多、意愿不统一、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根据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区域,采取分类施策的办法,老旧小区“改不改”必须要经过三分之二以上的小区居民同意,老旧小区怎么改,改到什么程度,也必须经过小区三分之二以上的居民同意以后才能够实施。在实践中间,我们把这“两个三分之二”简称为“三分之二”工作法。

比如,在我们沙市区的石闸门社区老八栋小区,这个小区建于上世纪70年代,是我们一个比较大的小区,居民有1952户、接近5000人。在改造小区之前,小区怎么改,我们就开展了调查问卷,召开了院子会议,“改不改”、“如何改”,并且我们把这个改的实施方案以及改后的效果图拿出来征求居民的意见,最后社区改造的居民通过率达到了98%。这个小区的改造只用了5个月的时间,全部改造到位,拆迁量是114户,建设的工程量达到了13990平方米。通过这一个小区改造完了以后,就深刻的感受到,原来的老旧小区比较破烂,比较杂乱无章,现在变成了老百姓人人夸,成为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数的一个具体的体现。

“三分之二”工作法是我们荆州在推进共同缔造理念落实落地的一种方式,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参与决策的具体体现。这一两年,我们在“两个三分之二”工作法的基础上面,又把民生实事的征集、民生实事的办理上升到人民民主的全过程的决策,现在形成了“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票决制”,就是民生实事办不办、怎么办由人大代表投票决定,这样人大代表代表的是我们群众的意愿,代表的是我们群众的利益。截至目前,全市累计票决制产生的民生实事项是2341项、到去年年底我们已经完成了2017项,这一批民生实事是来自于人大代表,来自于群众的所思所盼,这些事儿办到了群众的心坎儿上,所以我们荆州现在的社会稳定、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我们的经济社会能够快速的发展,主要得益于这些民生实事的办理。

今年,我们会把共同缔造的理念继续的深入下去,拓展到各个领域,坚持政府指导、群众参与,针对当前我们这几年在推进共同缔造过程中间,感觉最大的一个短板或者是不足的问题,就是“建设共管”,老百姓前期共建、共谋这些方面积极性都很高,但是建好了以后实行共管,这是我们当前在共同缔造过程中间暴露出来的问题。下一步,我们下决心要进一步的调整工作方式方法,采取“红色物业全覆盖”“公益积分”等有效的方式,来进一步的激发老百姓参与共同缔造过程中间的建设成果来共管的问题。今年,我们用共同缔造的理念,再改造老旧小区是757个、新建老年餐厅食堂是75个、新建停车泊位是8500个、还有新能源充电桩是5000个。所以,民生实事的实施,是需要我们干部群众捆绑在一起,也就是共同缔造的理念要持续的抓下去,只有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才能共同创建美好生活和幸福家园。谢谢!

光明日报记者:人口老龄化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请问荆州市在养老服务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还有哪些工作措施?

荆州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世国:

谢谢媒体朋友及社会各界对荆州养老业的关心支持!

荆州市把老年人当前所盼视为年轻人今后所需,积极破解养老服务中的政策支撑、资源整合、评价标准、城乡平衡、人才培养、安全保障六大难题,加快建立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示范、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目前,我市共有养老机构187家,各类养老服务设施2469个,养老床位5.07万张,用充足的供给保障老年人多元需求。

一是政策支持破瓶颈。出台了《关于推动新时代荆州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将养老服务业发展资金纳入市县财政预算,建立自然增长机制,市县两级福彩公益金的60%用于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按政策免征相关税费。

二是政府扶持显成效。高龄老人津贴、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特困老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落实到位。“十四五”以来共为17万老人发放高龄津贴和服务补贴3.2亿元,为5350户特困老年人家庭进行了适老化改造,共投入8000余万元建成26个街道综合型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投入3000多万元升级46个农村养老服务设施;新增养老服务设施用房4万余平方米。

三是市场培育活体制。积极培育居家养老服务市场主体,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运营,打造“十五分钟”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圈,居家养老服务市场主体已达1万多家,全国第五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成果丰硕。

四是城乡平衡补短板。农村养老服务事业加速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城乡覆盖率分别达到100%、91.82%。我市农村福利院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各县(市、区)均建成为失能、半失能特困老年人提供专业服务的福利院。组织开展以“三帮四查”(帮助做饭、看病、购买生活用品,查看吃、穿、住、病情况)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按照“四有+X”的模式(“四有”即有留守老人台帐、关爱联系人、活动场所、定期探访制度,“X”即老年协会、为老服务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等社会力量),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

五是资源共享聚合力。我市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设置率达100%,全市161家医疗机构成功创建省级老年友善医疗机构,16家机构纳入全国医养结合信息系统。

我市现有60岁以上老人123.95万,占总人口23.69%;65岁以上老人86.6万,占总人口16.56%,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迫在眉睫。为此,我市将打出一套优规划、强队伍、创品牌、提服务的四位一体的组合拳。

一张蓝图引领。出台荆州市养老服务发展五年规划,在中心城区实施“31155计划”。即建设3家床位在1000张以上的医养结合体、新培育10家床位在500张左右的养老市场主体、新建100家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新培训5000名养老服务专业人员,全市养老床位数新增5万张。

一支劲旅突围。筹备成立“荆州市养老产业发展促进会”,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支持在荆院校设立老年医学、老年护理、老年社会工作、老年服务与管理等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深化校企合作,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建立养老服务褒扬机制,逐步提高养老护理员的工资薪酬待遇和社会认同度,提升养老服务岗位吸引力。

一根链条延展。推动“养老+行业”多元融合,探索发展旅居养老、文化养老、健康养老等新兴业态,拉长养老产业链条,促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齐头并进,推动城乡养老工作协调发展。

一套体系打磨。打造“荆心周致、颐养天年·荆6F”养老服务品牌,积极探索和完善“6F工作法”,即健全党政赋能、公益方向、全域覆盖、区域辐射、多元服务、规范发展的工作机制,完善服务评价体系。

谢谢大家!

新华社记者:我们注意到去年荆州入围了“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从传统农业大市向先进制造业城市转型的背后,请问荆州做了哪些转型升级的努力?下一步还有哪些具体的举措?

荆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炜:

感谢您的提问。过去我们荆州给人的印象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市。近年来,我们持续打好以工业振兴崛起为使命的“工业突围战”。全市工业投资两年翻一番,年均增长40%以上;两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71家,总量突破1600家,今年还将再新增200家;规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连续三年在全省保持在第一方阵。目前,元至2月我们又顺利实现了“开门红”,将力争“首季红”,决战“全年红”。现在,我们可以很有底气地说,荆州正快速从一个农业大市向工业大市升级、蝶变,也必将成功转型成为工业强市。回望这几年的产业发展,主要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突出亮点。

一个是,优势产业连续突破。2023年,全市智能装备制造业产值907亿元,今年可以突破千亿元;以美的“空冰洗”项目为代表的5G工厂已成为全球行业标杆。生物医药化工产业已进入快速成长期,今年产值保守估计会超800亿元,明年有望过千亿。这两个产业的产值已经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2.3%,撑起了荆州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半壁江山。

再一个是,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800家。以云图控股、先导稀材等为代表的百亿级新能源新材料项目相继落地、建成或即将投产;以菲利华、航天南湖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一批新产品攻克了技术瓶颈,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市场空白。

还有一个是,我们的传统产业蝶变升级。2023年完成技改项目400个,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5%;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稳步增长,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1.28:1提升到1.75:1。纺织服装产业三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82个,产业链企业总量已过千家,形成了从纺纱、织布、印染、成衣到电商的“一条龙”全产业链条,沙市婴童装产业成为全国纺织服装产业的一张靓丽名片。

下一步,我们将立足产业基础和自身优势,以“三化三链”建设为主要抓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将荆州建设成为江汉平原先进制造业中心。

一是高端化升级。持续完善“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科技创新机制,遴选800家重点企业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实施新一轮技改焕新行动和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程,2024年新上工业技改项目300个以上,建成一批5G车间、5G全连接工厂。

二是数智化赋能。适度超前布局数字基础设施,积极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整体推进各产业“链式”数字化转型。2024年要为200家企业提供免费智能诊断服务,推进100家试点企业数字化项目改造。

三是绿色化引领。探索建立绿色制造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低碳产业,积极打造绿色园区。以绿色制造为重点引导华鲁恒升、美的冰箱等重点企业逐步建立完善的ESG评估体系,培育一批能效标杆企业。2024年新增省级及以上绿色制造体系10家。

四是“三链”融合。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构建以用为导向的产业创新供应体系,力争每个主导产业至少搭建一个科研创新平台。支持优势骨干企业开展资源整合和市场布局,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产业链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全力搭建供应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雄关漫道,真真如铁。荆州工业已经吹响了全面突围、振兴崛起的集结号,随着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荆州制造”必将再现历史的荣光!我们坚信,只要锚定目标,接续奋斗,荆州建设示范区、建功先行区的制造动能一定会更加强劲!

谢谢!

湖北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黄勤:

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环节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再次感谢各位记者朋友。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