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规划解读

政策解读:《荆州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发布时间:2022-05-18 17:35

来源: 荆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字体大小:

一、《规划》的起草背景

“十三五”时期,荆州市卫生健康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基层卫生加快发展,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有力。“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将持续快速发展,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对健康服务供给提出新需求;国家长江经济带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布局战略实施、“宜荆荆恩”城市群打造以及鄂中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对卫生健康资源配置提出新要求;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优化医疗卫生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提供新条件,也为推动卫生健康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刻转变带来新机遇。同时,我市卫生健康事业也存在疾控和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信息化建设滞后、创新发展能力不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不够等诸多短板和问题,迫切需要破题。通过认真总结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基础,理性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根据《荆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湖北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结合我市卫生健康工作实际,起草编制本《规划》。

二、《规划》的起草过程

2019年12月,我委成立了《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调研起草阶段。2020年6月,在完成全市“十四五”期间谋划实施的重大项目摸底调研的基础上,我委工作专班着手《规划》的起草工作,10月形成了《规划》基础稿。

二是论证完善阶段。2020年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规划编制专班多次召开规划编制会、工作座谈会,对规划的重大项目等进行讨论和论证,并通过书面和网络等方式征求多方意见,据此修改完善。2021年2月,我委向省卫健委、各县(市、区)、市直各卫生健康单位征求意见并再次进行修改。

三是对标打磨阶段。2021年11月,我委对照新出台的省规划进行了修改,并征求市直各部门意见,共收集13个部门2条意见,采纳2条并通过市司法局合法性审查。今年3、4月间,严红副市长先后3次研究此规划及城区医疗卫生资源布局等工作,为我委再次完善《规划》提供了正确指引,也有力推进《规划》送审稿最终形成。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

《规划》共分四个部分,主要内容:

(一)确定主要发展目标。

到2025年,高水平公共卫生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健康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整体提高,中医药服务大力发展,“互联网+健康”基本普及,“健康荆州”建设迈上新台阶,基本建成鄂中省域医疗中心。全市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市域卫生健康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稳居全省前列,全市卫生健康事业现代化的基础更加坚实。

(二)明确三大体系建设。

1.打造系统联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疾控中心职能。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加强市、县(市、区)两级医疗机构传染病区、重症监护病区和相关学科建设,建成覆盖中心城区10分钟、市郊区15分钟和乡村30分钟的急救医疗圈。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健全重大疫情应急物资保障制度,完成区域性卫生应急物资仓储中心和区域血液中心建设。

2.健全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建设鄂中省域医疗中心,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推进中心城区医疗机构整合提效,全力打造高水平医院,提升专科水平,加强县级医院“三甲”创建和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建设,5年内力争创建4个国家级与100个省级重点专科。夯实基层卫生服务体系,至2023年,全市各街道按标准设置至少1所公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建成区域性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全市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和传染病医院全面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和70%的村卫生室提供中医药服务,建设4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3.构建现代化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增强高质量发展能力。健全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内分工协作机制,实现诊疗信息互联互通、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基层就诊率达到65%以上,县域就诊率达到90%以上。推进区域内定点医疗机构实行病种分值付费,加大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力度。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卫生健康综合监管,抓好卫生健康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动态调整和落实。大力实施人才强卫战略,建设国家医学考试中心(荆州基地),引进培养博士100人,硕士500人以上,培养省级医疗卫生领军人才5名以上,青年拔尖人才10名以上。实施基层卫生人才“千人定向培养”计划,5年内培养配备1000名大学生乡村医生。提升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水平,推进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和医院信息标准化建设。建成市级“智慧健康”平台,实现“医疗+公卫+诊疗”一体化,加强区域医疗业务的合作协同。支持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与长江大学共建公共卫生研究中心。

(三)突出两大重点工程。

1.突出重点健康问题,全方位采取干预措施。实施“323”健康问题攻坚行动,逐步降低人群发病率、致死率和疾病负担。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0%以上。做好艾滋病、结核病防治工作,全市60%的乡(镇)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卫生城镇创建和健康城市建设。加强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打造一批健康教育特色基地,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加强职业健康保护,建立精神障碍康复服务体系,做好健康扶贫工作。

2.突出重点人群,保障生命全周期健康。促进优生优育服务水平提高,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关怀关爱工作。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市、县妇幼保健机构为家庭提供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服务,发展多种形式的托育机构,每千人0-3岁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保障妇女儿童健康,提升孕产妇、新生儿、危重患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婚检率和产前筛查率达到80%以上。实施儿童健康提升行动,开展儿童青少年眼保健和视力筛查及营养监测。发展老龄健康事业,着力培育11家医养结合示范机构、15家重点培育机构,推进区域医养中心建设,各县(市、区)至少有一所医养结合机构,三级综合性医院均设立老年医学科,二级综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占比达到70%,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置康复科的比例达到100%。

(四)明确服务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实施工作方案和相关配套政策。完善投入机制,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规范政府投资管理,确保卫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稳步增长,并重点向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等领域倾斜,支持国家、省级重点专科、科技创新(重点)实验室建设。开展督导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加强考核督导,增强规划的硬约束,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四、注意事项

(一)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目标)

以“健康荆州”为战略为统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差异化的健康需求,着力解决城乡居民主要健康问题,提高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二) 统筹协调、均衡发展(路径)

充分利用、整合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按照优化存量、适度增量的原则,按需配置、重点发展,统筹推进城镇与农村、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基本和非基本健康服务发展,中西医并重,增强卫生健康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构筑区域医疗卫生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卫生资源高效利用的协调发展格局。

(三)改革创新、科技赋能(手段)

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依托新技术、新途径、新手段,探索培育发展新模式,拓展发展新空间,持续推进制度创新和服务模式转变,建立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良性发展的机制体制。

(四)对标对表、优质高效(要求)

以不断增强做好卫生健康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引领,以钉钉子精神狠抓工作落实,突出抓好各项重点工作,加大力度完成目标任务,主动对标对表,发现问题整改问题,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市要求抓到底,落到位,确保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稳步迈进。

(五)多元参与、共建共享(主体)

坚持政府在保障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中的主导地位,落实政府在制度、规划、投入、服务、监管等方面的主体责任,确保基本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和群众的基本服务需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发展,促进有序竞争机制的形成,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医疗需求。

五、关键词诠释

(一)基层卫生提升工程。进一步完善基层服务网络,构建15分钟医疗服务圈。推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实行基础设施、设备配置、人员配备、服务功能、运行管理标准化。继续推行“县管乡用、乡管村用”用人模式,解决村医养老问题,确保所有村有1名以上合格的乡村医生,60%的村卫生室有1名执业(助理)医师。持续提升乡村医生能力,每年集中培训村医和基层卫生人才200人,网络培训全覆盖。

(二)区域医疗提升工程。提升三甲医院医疗水平,支持市中心医院全面打造鄂中南区域医疗中心和长江城市群医疗卫生中心,支持市一医院全面打造荆江流域医疗保障中心和江汉平原医学教研基地。抓好市三级医院的改扩建,完成市中心医院荆北院区二期、市一医院关沮新院、市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市中医院中医特色大楼建设。加强县级医院三级创建,持续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一半以上的县级人民医院和县级中医医院分别达到国家“三级医院”和“三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要求。支持民营医院发展,建设发展一家三级民办医疗机构。持续推进对口帮扶工作。提升危急重症救治能力,推广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形成区域协同的急诊急救服务网络。加强血液供应保障,推动市中心血站整体搬迁。

(三)健康信息惠民工程。加强智慧健康平台建设,全面建成统一的市级智慧健康平台,为群众提供身份认证、公共卫生信息索引、疫苗接种提醒、门诊住院诊疗索引和健康档案查询、健康宣教等医疗健康数据信息服务。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深化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内涵,初步建成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信息管理体系,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构建智慧医疗生态。优化诊疗流程改善就医体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普遍提供分时段预约、智能导医分诊、候诊提醒、检验检查结果查询等线上服务。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办公无纸化、智能化。

(四)全民健康促进工程。开展健康素养提升行动,完善全民健康教育体系,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心理健康。普及全民应急救护基本技能。协调推进全民科学健身行动,加强全民健身指导服务。推进健康城镇建设行动,夯实卫生乡镇创建基础,进一步深入推进国家卫生县城和卫生乡镇创建,统筹治理城乡环境卫生问题,建立城乡环境卫生治理长效机制。全面开展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单位、健康村和健康家庭等 “健康细胞”工程建设。

(五)公共卫生强化工程。完善联防联控机制,确保全市疫情平稳。加大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力度,不断减少疾病发生。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加强卫生应急演练,着力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和应对处置能力。加强职业病防治和重点人群健康干预,做好高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贫困人口、残疾人、妇女等特殊群体的健康管理和服务。

(六)卫生科技增强工程。构建卫生人才支撑平台,围绕人才培养、使用与管理等环节,以高层次人才为引领,以实用型人才为基础,以创新型管理人才为重点,造就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加强重点学科创新能力建设,形成布局合理、优势明显的医学重点学科群。

(七)老龄健康守护工程。加强人口监测分析力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探索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布局,实现融合发展。推进荆州市老年病医院建设,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立老年病科。推动建设一批安宁疗护中心。支持社区开展智慧健康养老服务试点。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示范试点,培育市级医养结合服务示范单位。引进优质医疗和康养资源,建设集诊、治、住、养为一体的康养医疗城。

(八)卫生改革深化工程。深入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提升患者就医满意度。加快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强化公立医院内部运营管理。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完善公立医院薪酬总量核定以及内部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办法。推进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开展紧密型医疗集团和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持续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

六、新旧政策差异

(一)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成为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决策部署,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制定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健康中国战略有了“路线图”和“施工图”,卫生健康事业必须坚决贯彻党和国家战略部署,不断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卫生健康事业提出新要求。“十四五”期间,是荆州市融入全省“一芯两带三区”高质量发展区域和产业战略布局,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绘制“万里长江,美在荆江”新画卷的关键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必须加快形成惠及全民、保障全面、持续提升的服务体系,更好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面临攻坚任务。“十三五”期间,我市医改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十四五”时期,随着医改持续向纵深推进,卫生健康事业要贯彻落实“预防为主”指导思想,真正建成分级诊疗制度,实质运行紧密型医共体,全面实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高效运行全民医保制度,加快推进综合监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