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规划

荆州市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

发布时间:2011-12-18 15:12

来源: 荆州市人民政府网

字体大小:

    荆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荆州市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荆政发〔2011〕4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荆州开发区,荆州大遗址保护区,市政府有关部门:

    《荆州市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荆州市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

    为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促进我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安全生产现状与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主要工作成效。"十一五"以来,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2010年,全市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762起,死亡212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比"十五"末期的2005年分别下降51.28%和32.70%。在我市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实现了全市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指标和部分相对指标连续5年持续下降,死亡人数指标年均下降6.5%以上;亿元GDP事故死亡率年均下降13%以上。亿元GDP事故死亡率由2005年的0.80下降至2010年的0.25,下降率为68.75%;工矿商贸从业人员10万人死亡率由2005年的1.16下降至2010年的0.91,下降率为21.55%;万车死亡率也连续4年下降,由2006年的5.01下降到2010年2.49,年均下降12%以上;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至6.67。其中,工矿商贸从业人员死亡率和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好于全省平均水平。圆满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安全生产责任目标任务。

    1.安全生产制度建设加强。制定了《荆州市安全生产"一票否决"暂行规定》、《荆州市渡口渡船安全管理办法》、《荆州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办法》、《荆州市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安全生产职责规定》、《荆州市安全生产检查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荆州市安全生产预警和黄牌警告制度》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2.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建立健全了指标控制体系和责任体系,量化细化各项工作指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严格实行"一岗双责"和"一票否决"制度。

    3.安全生产综合治理机制形成。建立完善了道路交通、水上交通、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安全生产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重点行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建立了安全生产联合执法工作机制,有效形成了各级各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合力。

    4.处置突发事故能力提高。制定和完善了《荆州市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预案》、《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矿山、危化品、烟花爆竹、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与运输储存等行业的应急救援预案,组建了市应急救援支队和县市区大队。

    5.科技兴安力度加大。对3万吨以下煤矿实行关闭或改建,对经资源整合或关闭后保留下的全市5家煤矿企业煤矿瓦斯监控实现了动态管理;在客运、危化运输车辆和船舶安装了GPS,实现了实时监控。

    6.安全生产"四个一"创建成效明显。认真组织开展达标企业和"三个(乡镇、企业、社区)十佳"试点创建活动,以点带面,促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全市共建成安全生产达标企业496家,安全十佳乡镇30家,安全十佳企业30家、安全十佳社区30个,在265家企业推行安全诚信承诺制度。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安全生产意识薄弱,法制观念不强。一些地方和企业重经济发展、轻安全生产的现象依然存在;企业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安全生产,不惜牺牲员工安全利益;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安全操作技能和自我保护意识,冒险蛮干的现象时有发生;安全生产法制观念有待增强,缺乏良好的安全文化环境。

    2.一些企业安全生产基础薄弱,主体责任不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未得到认真贯彻,企业安全管理机构和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生产过程安全管理不严格,"三超"、"三违"现象严重;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和自我保护意识差。

    3.企业安全投入严重不足,本质安全度不高。高危行业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生产整体水平不高,先进适用的安全技术、装备、工艺和产品得不到有效的推广应用;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不落实不规范,风险抵押金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推进滞后;缺少对隐患整改、安全设施、防护用品、安全培训等方面的必要性投入。

    4.安全生产支撑体系不健全,保障能力不强。安全生产信息化水平较低,安全生产专业服务机构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服务效果不明显;教育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实际操作考核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应急救援体系不健全,救援装备不足,应急预案缺乏可操作性,应急演练未实现制度化。

    5.基层监管力量薄弱,执法效能不高。安全监管力量呈现层层递减的"倒金字塔"格局,尤其是现场监管任务繁重的县、乡两级,监管力量十分薄弱,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级安监机构标准化建设严重滞后,机动性执法、现场监管监察、取证听证、信息处理等各环节的系统配套执法能力不强;监管对象种类繁多、门类齐全、情况复杂、专业性强,但安监部门执法专业人才缺乏,造成安全监管不到位,措施不落实,执法不到位。

    6.职业健康监管工作起步较晚,亟待进一步强化。职业病危害范围广,矿山、冶金、化工、纺织、建材等行业存在不同程度职业危害。许多中小企业作业环境条件恶劣,劳动者缺乏必要的职业病防护。职业危害监管的相关制度尚未建立,工作尚未开展。

    (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新阶段,安全生产工作必将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

    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强,社会公众对提升安全监管效能、提高事故灾难应对处置能力、加强自身安全健康权益保护等意识不断提升,同时,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将会不断涌现,对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将提出更高要求。

    2.随着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加快发展,生产经营活动会日趋多元化,人流、物流、车流将持续增加,冶金、轻工、纺织、汽车零部件等支柱产业和产业基地、园区建设步伐将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将日益繁重。随着中部崛起战略实施进程加快,发达地区一些危险性较大的工程项目或产业将有可能向我市转移,安全生产将面临新的更大的考验。

    3.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短时间内难以根本转变,安全管理方式落后,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离本质安全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的状况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加剧生产生活用煤、电、油、运等紧张的状况,安全生产工作所面临的形势会更加严峻。

    4.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从事城市最艰苦繁重的工作,且文化知识相对落后,安全意识薄弱,安全技能缺乏,同时,我市目前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和意识在短时间内难以有效提高,将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管理的难度。

    5.随着生产安全事故总量逐年下降,其继续下降的空间将越来越小,同时随着安全生产监管对象不断增多,工作要求不断提高,安全监管任务将越来越繁重,安全生产面临更大的挑战。

    6.随着民生问题地位的凸显,职业健康已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焦点,职业健康监管也将成为新的5年规划时期安全监管的重要任务。但是,目前这项职能尚未理顺,监管手段缺失,监管压力很大,给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坚持"科技兴安"战略,着力提升本质安全程度和应急保障能力,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执法、治理和宣传教育行动,全面加强体制机制、保障能力和监管队伍建设,强化两个主体责任落实和基层基础工作,推动和谐社会、平安荆州建设,促进全市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

    (二)规划目标。到2015年,全市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分别比2010年下降38%、28%和32%以上,新发尘肺病病例年均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政府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得到有效落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技术支撑、应急救援、教育培训等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状况明显改善,生产安全事故和职业病得到有效防范。

    (三)分类目标。以2010年统计数据为基数,到2015年末: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0%以上;工矿商贸(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和建筑施工)事故和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0%以上,火灾事故、水上交通、铁路交通、农业机械、特种设备等其他事故死亡人数及较大以上事故起数分别比"十一五"平均数下降10 %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促进两个主体责任落实。推进政府领导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层层落实各级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严格履行综合监管职责;强化部门监管责任的落实,行业主管部门应将安全生产纳入行业发展规划,指导本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对本行业安全生产工作负责;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措施。完善安全生产问责制,建立事故查处督办制度,加大对事故企业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和对事故企业的处罚力度。严格落实安全目标考核,加强对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工作的监督检查。积极探索、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把安全生产控制指标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和相关工作考评体系,加大较大以上事故的考核权重,对打击非法生产不力的地方实行"一票否决"和责任追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通过目标考核,促进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促进领导干部正确政绩观和业绩观的树立,促进安全发展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促进安全生产与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同步协调发展。

    (二)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提高安全监管保障能力。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精干高效、保障有力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国家安监总局的要求,切实加强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督促各级政府按照基本标准装备配置到位;加强对行业(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机构、人员设置基本标准的监督检查,督促各个部门和各类企业按照标准,完善安全管理机构,充实安全管理人员,配备必要的装备设施。全市乡镇全部建立安全监管站(所),配齐专职(兼职)安全监管人员,乡镇委托执法率达到95%以上,工业重镇、经济强镇、交通要镇,委托率达到100%。不断完善市、县、乡三级安全监管机构的技术装备,保证监察执法必备的交通工具、专用设备及办公器材,提升安全生产监察监管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切实加强监管业务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工作条件,满足监管工作的基本需要。严格安全生产准入制度,规范内部运作,强化过程执法,坚持属地管理,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行政执法能力。充分发挥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统筹全局、协调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重大问题的作用,全面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监督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

    (三)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建立健全市、县两级应急救援体系,以沙隆达和楚源公司为依托,建立我市南北两大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积极争取省安监局的支持,建立危险化学品省级救援基地。在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道路交通、火灾、民用爆炸品、水上交通、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特种设备、建设工程、城市燃气、环保、供电等行业主管部门成立专业应急救援办事机构,各县市区成立相应的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形成全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组织网络体系。整合应急救援资源,将市政府应急平台和市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统筹建设,加强与市政府应急办、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110指挥中心、120指挥中心、各专业救援队伍之间的联系,实现资源共享,形成统一调度指挥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体系。编制出台《荆州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管理办法》,以地方法规的形式明确各级各部门、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各个应急救援组织的职责、任务和启动程序等。加强企业应急预案与当地政府总体预案的对接,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生产安全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备案与演练等方面的管理,确保各级应急救援预案的可行性和执行力。

    (四)完善培训和宣传教育体系,强化安全教育功能。一是加强安全生产培训教育机构建设。在市安全生产协会的基础上,成立荆州市职业安全卫生教育培训中心,力争建成全省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加强6个县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基地和2个专业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中心建设,合理规划,有序发展,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全市安全生产培训网络。二是建立全方位的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体系。发挥和利用各方面的力量,逐步建立由学校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企业教育、部门培训和社会化宣传教育构成的全方位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体系,实现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的制度化。三是抓好各类人员的安全生产培训。加强教学管理,严格考核认证,提高培训质量,推行标准化考试。重点抓好监察执法人员、高危行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企业法人、特种作业人员和新工人的培训、考核、认证工作。

    (五)加快安全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强安全生产信息化硬件建设。建立市、县两级安全生产信息体系,配置必要的、先进适用、高效可靠的设备设施。研究和应用安全管理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生产事故统计分析查询系统、安全生产政策法规标准检索系统、安全生产专家库系统、安全监管监察系统、重大事故快速反应和应急救援辅助决策及指挥调度与通讯系统、重大危险源登记评估监控系统、重大事故隐患辨识分级治理监控系统、职业危害普查监测防治信息系统、安全生产新技术新装备研究应用查询系统等10大系统。建立统一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与省级监控平台联网)和建立高效灵敏、反应快捷、运行可靠的安全生产信息体系,及时掌握安全生产动态,提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支撑和服务。

    (六)强化职业危害监管,创建安全健康作业环境。理顺职业安全健康监督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职业安全健康监督检查机制,建立并完善职业安全健康监管机构,调整充实专业技术人员,配备必要的专业监督和监测检测装备,依法开展规范化、制度化的职业安全健康监督检查。加强职业安全健康宣传教育力度,开展职业危害普查登记,全面摸清全市职业危害生产经营单位的分布和职业危害情况,督促落实职业危害防治主体责任。重点加强对煤矿、非煤矿山、建材、冶金、化工、轻工、纺织等职业危害较严重行业的执法检查,降低危害,督促达标;加大对建设项目职业卫生设施"三同时"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职业卫生安全许可,防止产生新的危害源;强化对粉尘、毒物等的监测监察工作,督促企业落实职业安全健康法规和标准,加强从业人员的劳动保护,有效控制职业危害蔓延。

    (七)突出重点行业领域,深化安全治理整顿。

    1.煤矿:落实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以遏止重特大事故为目标,落实"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体系。强化对煤矿的定期监察、重点监察和专项监察。严格安全生产准入,严厉打击违法建设、违法生产行为。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费用提取使用制度,加大对瓦斯、水害等的防治力度,对生产、通风系统及主要设备、设施进行安全技术改造,实施瓦斯数字化监测监控系统联网。

    2.非煤矿山:建立完善全市非煤矿山基本情况及重大隐患数据库。强化安全监管,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实施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加强非煤矿山企业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及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推进安全标准化管理,逐步建立尾矿库安全监控体系。

    3.危险化学品:推进化工园区和化工经营专业市场建设,加大周边安全距离不足的化工企业的搬迁力度。健全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协调机制,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引导危险化工工艺的生产装置自动化改造,落实化学品危险性鉴别分类和登记制度。新建加油(汽)站必须运用油气回收和阻隔防爆技术。

    4.烟花爆竹:加强烟花爆竹批发、零售经营的日常监管,加大对超量储存行为的监督检查力度,坚决杜绝违法产品流向市场,严厉打击烟花爆竹家庭作坊和非法生产场点,依法查处非法经营烟花爆竹的活动。督促指导企业认真开展安全标准化创建,全市11家烟花爆竹批发经营企业达到安全标准化二级企业标准;10%以上的企业达到安全标准化一级企业标准。现有烟花爆竹生产企业于2010年底退出市场后,不再批准生产企业的发展。

    5.其他重点行业、领域:道路交通安全继续开展"平安畅通县市"活动,建立完善道路设计和建设安全审核机制,建立完善客运车辆和危险品运输车辆实时安全监控系统。建筑施工安全要健全施工企业和从业人员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落实设计、施工、监理和安全监管"四方一责"制度,推进安全标准化工地(工段)建设。

    (八)强化重大危险源和隐患监控治理,防范重特大事故。建立和实施重大危险源监控制度。开展各类重大危险源普查登记,建立市、县两级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及两级重大危险源动态监管及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矿山、化工及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等行业或领域可能发生爆炸、毒物泄漏、火灾或危及公共安全的重大危险源监测监控系统;建设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运输车辆监控系统。继续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健全重大隐患治理制度,实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分级挂牌督办和隐患整改效果评价制度,设立重大安全隐患曝光台,建立安全隐患企业"黑名单"制度,建立安全生产隐患投诉举报中心,落实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制度。各级政府每年挂牌督办一定数量的企业进行重大事故隐患整改。继续深化交通运输、煤矿、非煤矿山、建筑施工、消防和工商贸等重点行业,以及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爆物品、农业机械、冶金等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治理。将重大隐患治理与企业项目用地审批、信用等级评定、品牌创建挂钩。

    (九)加强中小企业监管,提高中小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完善监管网络,明确监管责任,把中小企业全面纳入监管范围,避免在企业层次出现漏管现象,消除对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管死角。严把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关。企业未确保资金投入,未按规定提取安全费用,缴纳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或参加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不具备法律、法规、规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的,依法整顿或关闭。严格实行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资格制度。对企业主要负责人不具备安全资格或未按规定配置具备相应安全资格的安全管理人员的或未按照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企业,认定为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制定政策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组织和鼓励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加强和改进安全管理提供服务。

    (十)大力开展安全文化建设,营造关注安全的浓厚氛围。一是继续开展安全创建活动。在全市树立1-2个全国安全社区、10个全省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认真组织落实企业标准化3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企业安全状况级别认定,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建立与工商、税务、金融、保险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监管约束机制,并实施分类整改和级别升降。二是继续开展诚信承诺活动。全市所有高危行业企业要签订安全诚信承诺书,在市内主要媒体进行公告,促进企业安全生产自律;企业主要负责人要将履行主体责任的内容和达到的程度公开向企业员工和社会承诺,接受企业员工和社会监督。三是开展安全文化、法制、科技方面的宣传教育。推广荆州区建设安全文化长廊的经验,每个县市区要在本地中心城区建成安全文化一条街。将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纳入全民普法计划范围,将安全知识纳入各级党校和中小学校教学内容,强化安全生产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企业教育和社会教育,提高全民安全素质;建立舆论宣传和公众监督机制,鼓励群众举报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筹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各级政府要把安全发展放在重要位置,真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安全生产工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保障安全生产监管机构、人员、装备、经费等到位,及时协调解决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把安全生产摆在与人口、资源、环境同等重要的位置,把安全生产专项规划、有关指标分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及投资计划,统筹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建立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

    矿山、危险化学品、交通、铁路、水利、建筑、邮政、通信、旅游、特种设备、消防等有关行业与领域主管部门应将安全生产纳入本行业发展规划,并对本行业安全生产工作负责。

    (二)健全制度,规范安全生产法制秩序。以《安全生产法》、《湖北省安全生产条例》为依据,加快建设项目"三同时"、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应急救援、事故说清楚、中介服务机构管理等方面配套地方性规章和制度的建设,逐步形成以法律法规为主线,相关地方性规章和制度为支撑,系列规范性文件为配套的地方性安全生产法规体系。坚持依法行政,廉洁从政,规范执法行为,坚持"在执法中服务,在服务中执法"理念,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果,依法惩处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行为。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的联合执法工作机制,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严格执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将安全生产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三)拓宽渠道,完善安全生产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逐步增加安全生产专项经费的投入,切实保障安全生产工作发展需要。企业要保证安全投入,推广适用技术,采用安全性能可靠的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拓宽安全生产投入渠道,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企业及社会多元化的安全生产投入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吸引和引导各种社会资金参与安全生产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创新。依法加强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制度建设。提高企业成本中安全费用含量,完善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健全高危行业领域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制度,完善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结合机制,推动安全生产责任险与风险抵押金配套改革。

    (四)严格考核,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各级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实行属地管理。切实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和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督促企业建立和配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人员,确保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运行机制得到落实。逐步改善中小企业的劳动保护、职业健康状况。严格考核各地各有关部门和企业完成年度生产安全事故控制指标情况,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行政问责制度、"一票否决"制度和企业安全生产信用挂钩联动制度、事故企业负责人职业资格否决制度。加大对打击非法违法生产不力的地方和部门的责任追究力度。建立事故查处督办制度。

    (五)营造氛围,积极倡导先进的安全文化。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安全发展理念,加强安全阵地建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的作用,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市委、市政府加强安全生产的重大举措,积极开展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和安全投入等方面宣传,积极开展"12·2"交通安全宣传日、"11·9"消防日和"安全生产月"等活动,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素质,弘扬安全生产工作的先进典型和经验。扶持、引导和发展安全文化产业,推动安全文化建设的社会化和产业化,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

    (六)形成合力,加强社会监督与舆论监督。建立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机制。加强工会组织、新闻媒体、社团组织以及社区基层组织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充分发挥各级工会组织和群众的参与和监督作用。鼓励单位和个人对安全生产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借助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大众媒体,对忽视安全生产、发生重特大事故的典型事例予以曝光。

    五、重点工程

    "十二五"时期全市安全生产要实施六大重点工程:

    (一)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基础设施建设及装备配备工程。围绕事故事前预防、事中处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完善市、县两级监管监察执法必要用房、用车、便携式安全检测设备和个体防护设施,实现市、县两级安监部门办公用房达标率100%,监管执法装备配备达标率分别达到70%以上和60%以上。分批解决全市乡镇(街道)安全监管用房,配备车辆、电脑、照相机、摄像机以及个体防护等专用装备。实现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执法工作的现代化、标准化、效能化和信息化。

    (二)重大危险源普查与监控工程。开展重大危险源普查,掌握重大危险源数量、状况和分布,建立上与省重大危险源普查与监控中心对接,下与各县市区相联的荆州市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中心,督促指导企业建立监控终端,实现市、县、企业平台共享、分级监控功能,构建重大危险源动态监管及监控预警机制。

    (三)重大危险源监管及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程。推动企业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测监控系统。继续实施煤矿安全技术改造,搬迁城区内安全距离不达标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和储存企业。对涉及危险工艺的化工生产装置进行自动化控制技术改造。

    (四)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工程。省市共建高起点的"荆州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立基地,成立机构,调配力量,配备性能先进、机动性强的装备,搭建信息灵敏、通畅高效的信息平台,并与省应急救援指挥信息平台对接。整合社会资源,逐步建立起全市救援指挥、救援队伍与力量、救援物资系统。分江南、江北两区建立2个省市级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

    (五)道路交通安全动态监控工程。在全市营运客车、危险品运输汽车、重型载货汽车、半挂式牵引车上安装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行驶记录仪,在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尤其是危险路段安装智能动态监控终端。建立和完善安全监管部门、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以及道路运输企业道路交通监控平台,整合资源,集成系统,形成我市道路交通安全动态监控系统,实现对重要车辆、重点路段的实时监控功能。

    (六)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治理工程。以防治尘肺、矽肺、古棉肺为重点,综合治理粉尘危害,对涉及硫化氢、一氧化碳、氯气、氨气、苯、重金属等重大职业中毒隐患的生产设施设备和场所进行治理。征地30亩,建成职业健康检测中心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