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规划

荆州市“十二五”对外经济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5-11-11 15:11

来源: 荆州市人民政府网

字体大小:

     

关于本规划编制的说明:

《荆州市对外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编制,我们按“三外”(即外贸出口、利用外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与涉外经济紧密相连的招商引资工作和口岸建设为主要内容,从“十一五”发展概况、面临的困难问题、“十二五”发展总体规划及年度目标、主要的工作对策及推进措施和重大项目入手,进行综合阐述。我们在具体的编制工作中,力求规划目标符合荆州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和规划目标的科学性、可行性,力求体现和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考虑到招商引资和利用外资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将这两项进行综合规划和阐述。另外,特别考虑到在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中,特别是对外投资(即境外办厂和开展经济技术合作)方面,我市的实际发展水平的差距还较大,还不能成为我市对外经济规划及发展目标的重点,仅从涉外劳务输出的角度进行简要规划,提出具体的发展目标及方向。

一、荆州市“十一五”期间对外经济发展概况

“十一五”计划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特别是在“工业兴市”、招商引资和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的推动下,我市对外经济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

(一)外贸出口发展概况

2006年以来,我市外贸出口从3.06亿美元,到2007年增加到4.87亿美元,2008年达到6.15亿美元,同比增长26.2%。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但由于受20089月以来的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导致2009年出口下滑到4.48亿美元,同比下降27.2%。预测在“十一五”期末(2010)我市出口可恢复增长到5.15亿美元以上,累计出口可达到23.7亿美元以上。由于我市外贸出口的大幅增长,有力地拉动全市经济的快增长,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的、重大的贡献。
      
“十一五”期间全市年度外贸出口实绩     

 金额单位:万美元
年度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合计
实绩 30645  48747   61507   44803   51500  237200

主要发展特点: 1、外贸主体不断增多,出口规模迅速扩大。 2009年,我市共有103家企业发生了出口业务,比2006年增加了8家;其中40家企业的出口规模超过了100万美元,也比2006年增加了8家。2006年,沙隆达出口6355万美元,成为我市出口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2008年已达到16617万美元,成为我市乃至全省同行业最大的化工出口大户。预计在“十一五”期末,我市出口过千万美元的企业将达到14家。 2、加工贸易迅猛增长,出口结构逐步改善。“十一五”期间,我市外贸出口在一般贸易稳步发展的同时,加工贸易出口得到了较快的发展,2006年,我市的加工贸易出口8581万美元,到2008年,已达到15376.8万美元,占总额的25%我市出口商品结构已开始向扩大机电产品、轻纺产品、服装和农产品出口的方向逐步调整,形成了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农药化工为主的化工产品出口基地和以石油钻采设备、汽车零部件为主的机电产品出口基地。目前,化工产品占全市出口总额近60%以上;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18左右%;轻纺产口占出口总额的12%;农副产品及其它占出口总额的10%

(二)招商引资及利用外资发展概况

1、招商引资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市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招商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以年39.4%的速度增长,其中2006年完成75.07亿元,增长49.6%2007年完成108.41亿元,增长44.3%2008年完成165.99亿元,增长53%2009年完成205.54亿元。增长24%2010年完成260亿元,增长26.82006年到2010年,全市招商引资共引进项目2391个,协议投资额达到1209亿元。

主要发展特点:1、全市招商引资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一是“随着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市委、市政府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高度重视项目建设,做出“工业兴市”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全市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证。自200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推进全市上下树立起了依靠项目促进发展的新观念,提出把项目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切实把依靠招商引资促进项目建设的具体任务落到实处。二是加快了荆州开发区和各地工业园区、开发区建设,为加快全市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平台。三是积极组织参加各类投资贸易洽谈会,加强交流,促进合作,有力地提高了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四是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建立。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和经济责任目标,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考核县市区、部门工作的重要指标,建立健全了招商引资考核责任制,激发了全市广大干部职工招商引资的积极性。五是建立健全了招商引资项目库。项目的储备、论证、筛选工作日趋丰富,达到走出去招商有项目,请进来引资有思路。六是全市上下思想观念得到全面解放。全市上下已形成共识,普遍树立了大开放观念,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优惠政策措施,使客商能放心投资、安心建设。2、投资软硬环境不断改善。一是招商引资政策不断完善。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 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提出了营造环境优势等具体措施;二是竭力打造“阳光行政”,创建了投资服务中心,精简了行政审批程序,提高了行政服务效率。三是着力净化收费、治安环境。认真清理、整顿多头收费和乱收费现象,依法保护外来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四是荆州开发区和各类工业园区建设卓有成效。“十一五”期间,我市利用外资稳步增长。2006年,外资企业投资到资额8738万美元,比上年度增长26%2007年,外资企业投资到资额10011万美元,比上年度增长15%2008,外资企业投资到资额11686万美元,比上年度增长17 %2009,外资企业投资到资额13089万美元,比上年度增长12%2010年,由于统计口径发生变化,加工贸易项下的间接利用外资已不列入统计外资的范畴,我市外商投资直接利用外资目标任务5585万美元,预计也可以顺利完成。“十一五”期间,全市总计实际利用外资规划目标总额为5亿美元(原口径),预计完成5.5亿美元(原口径)。

主要发展特点:1、外商投资领域不断拓宽。随着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我市产业政策引导下,外资投向由服装、食品加工、塑料制品等一般加工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先进制造业、服务贸易、房地产、商贸物流等领域发展。2、外商投资结构逐步优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看好荆州,一批大项目纷纷落户荆州。2007年,投资总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达30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129万美元,占全市的73%。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外商投资企业项目20个。2009年,已有法雷奥、利洁时、雷米、吉象、飞利浦、大润发等世界知名跨国公司相继落户荆州,总投资额达到25600万美元。全球零售业巨头沃尔玛也入驻荆州。同时,全市上下大力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工业成为利用外资的主体。3、引进外资的环境不断优化。近几年来,我市切实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和“一号工程”来抓,坚持以利用外资的突破来统揽全市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把利用外资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推进重大项目的建设,不断提升全市利用外资工作的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前,我市面临加速新一轮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和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加快实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目标,创新引进外资思路,已经步入了引进外资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紧密结合的科学发展轨道。

(三)口岸建设发展概况

荆州市水运口岸1996年作为国家二类口岸正式对外开放,2005年后纳入国家“十一五”一类口岸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在中央、省、市各级政府及口岸相关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荆州水运口岸以加大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提升口岸的通过能力和服务水平。从2006年开始,对口岸的基础设施逐年增加投入,累计已投入2.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项目资金4180万元、省财政“大通关”资金186万元、市财政“大通关”资金279万元)启动了盐卡二期工程建设项目,投入1500万元修建了口岸联检大楼;投入1400万元修建了海事办公大楼;重新设立了海关监管区、检验检疫区域,配备了视频监控和TOPS集装箱管理软件,购置了一批集装箱装卸作业的专用设备。到目前为止,水工码头已于200881日交工验收,45T-25M岸边集装箱起重机设备已安装到位,并于20096月投入试运行,港口后方陆域建设已大面积展开;口岸联合联检大楼工程已完工,并于6月交付使用。计划2010年底荆州口岸盐卡(二期)工程全面完工。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荆州水运口岸面貌焕然一新。

经过几年的全面建设,荆州口岸的货运业务量快速增长,集装箱吞吐量由2005年的22305TEU(标准集装箱)增长到2009年的52825TEU,其中外贸远洋集装箱由10465TEU增长到23956TEU,外贸货物进出口吞吐量由9.4万吨增长到20.3万吨。2009年的三项运量指标分别为2005年的2.4倍、2.3倍和2.2倍。预计到“十一五”末期(2010年)上述三项主要运量指标同比(2009年)增幅可达15%

荆州水运口岸建设发展的主要特点:1、口岸环境全面改观。通过近几年的建设,口岸环境得到了大的改观。修建前沿码头栈桥后,与原栈桥形成长400米的集装箱专用码头;新添集装箱专用作业设备6台(套);将集装箱堆场进行硬化处理;通过货源调整将煤炭等污染货物分流到其他港区,有效地改善了口岸环境,荆州水运口岸面貌得到了大的改观。2、口岸通过能力大幅提升。荆州口岸原设计集装箱年吞吐能力1.7TEU,码头前沿和后方都只有一台集装箱作业设备,根本不能保证集装箱正常作业需求。通过集装箱码头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水运口岸年集装箱吞吐能力可达到30TEU3、监管条件和手段不断提高。“十一五”期内,新建了荆州市口岸联检大楼;海事局办公大楼,对海关监管区后方堆场实施了封闭式管理,设立了检验检疫区域,建立了通道出入卡口,配备了电子计算机管理系统,与口岸单位电子计算机进行了联网,开放了TOPS系统查询、统计等权限,使监管单位可随时了解每个受监管集装箱的实时状态,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设立了专门储存、堆放、装卸海关监管货物的仓库、场地及设施;配备了视频监控系统,优化了监控系统功能。通过完善监管条件和手段,可为外贸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通关服务。4、区域辐射能力更加凸显。荆州口岸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不断完善口岸功能,现已经成为江汉平原、鄂西地区、湘鄂边地区通江达海的重要门户。口岸功能已经延伸到荆门、当阳、襄樊、十堰地区及湘北的常德地区。

(四)涉外劳务输出的概况

在“十一五”期,由于我市经济发展还没到达较大规模的“走出去”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实力,只有多年来形成的少数几家企业遗存下来的几百万美元的境外投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方面,也只有涉外劳务输出有所突破,特别是2008年我市成立外派劳务服务中心以后,促进了这项工作的展开,2008年我市累计外派劳务 168人次(其中涉及外陆地劳务 108 人次,外派海员生60人次)。2009年全市累计外派劳务  人次(其中陆地劳务141人次,海员生41人次)。预计到“十一五”末(2010年)我市涉及外劳务输出可突破200人次。

二、当前荆州对外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外贸出口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市外贸出口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起点较低,与全国、全省的水平相比仍存在着一些差距。
    1
、对外贸易总体规模仍然很小,对全市的经济拉动有限。2008年出口总额占我市GDP624亿元的7.05%(汇率按17换算),与全国平均比重32.5%相比,相差甚远。2、加工贸易出口总量少且比重偏低,没有专门的出口加工区。2008年,加工贸易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5%,而全国的加工贸易出口已占总额的47.3%以上(全国出口额14285万美元,其中加工贸易出口6752万美元)。3、出口骨干企业不多,且出口业绩规模过于悬殊。2009年,我市出口过100万美元的企业40家,占全市有出口业绩企业的38.8%;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户只有沙隆达、石首楚源等12家企业,占业绩企业总数的11.7%,但过千万美元出口企业总额已达到35491万美元,占总额的79.2%。还有83.5%的有业绩企业其出口总额只占全市总量的20.8%。此外,我市共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510多家,但有业绩的企业只占总量的20%,还有80%的企业有待于业绩体现。 4、外贸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优化出口结构任重道远。我市出口的商品以化工产品为主,存在着附加值偏低,技术含量不高,出口品牌产品极少等问题。如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级出口品牌产品。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食品罐头等大部分是进行贴牌生产,没有一家自主品牌。企业在境外注册商标的意识也不够强,到目前为止,仅有沙隆达1家企业到境外注册了商标。5、有业绩的民营企业较多,但出口规模普遍偏小。我市目前外向型民营企业发展不够,2008年底,有86家民营企业有出口业绩(含“三资企业”),占出口企业总数的87.8%,但出口总额只有28719.4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3.3%,在该企业群体中,出口主体不断增多,但是出口大户太少。2008年,只有新生源、赛瓦、江汉精细化工3家过2000万美元,还有利洁时、飞利浦和德炎等3家过千万美元外,其他民营企业出口额都很小。 6、各地出口总量规模不大,县市区间的发展也不平衡。少数县市区出口基础特别薄弱。部分县市出口额明显偏低,2009年底,江陵县的出口只有150万美元,监利县也只有1085万美元,在全市外贸出口总额中只占1.8%,与其经济地位很不相称。

(二)招商引资及利用外资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思想解放力度不够,环境还不优。荆州的发展不够,主要是思想解放不够,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特别是部门行政体系还不顺,计划经济的观念及思维方式还有大量的遗存。2、具有带动一个产业发展的、起引领作用的大项目很少,普遍缺乏大项目的支撑。荆州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项目、特别是具有带动性的项目来引领荆州的发展,几年来,虽然在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上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500强企业入驻较少,且具有带动性的项目更少。3、开发荆州文化旅游项目的基础较好,招商引资急待大力推进。荆州是文化之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文化内函为基础的文化旅游开发还不够,缺乏大项目的开发,留不住来荆州旅游者。4、农业开发项目招商引资规模偏小,导致农业产业化引领作用不强。荆州是全国的鱼米之乡,一产业在全市仍具较高的比重,但农业产业化水平偏低。5、吸收外资项目质量及产业结构、地理布局等方面还比较欠缺。从现有的产业来看,主要是以化工、机电与汽车零部件和轻工为主,高科技含量产品较少,促进区域性的行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项目较少,外资企业的引领作用不突出。6、外资植根基础不牢,创新开发能力普遍不强。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下,企业生存都遇到了重大的问题,产业结构的调整跟不上。7、外资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匮乏,普通专业的技术劳动用工比较困难。

(三)荆州水运口岸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口岸建设达标升级还存在一些欠缺。按照“十一五”规划,盐卡口岸2010底前要完成口岸升级达标验收,但目前口岸升级工作还有某些欠缺,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2、区域经济发展迅猛,口岸建设投入还需加大。近几年,荆州水运口岸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也取得了好的效果。但是与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实际需要比较,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原有口岸设施也急需升级改造,需要不断加大投入,扩大运营能力及规模。3、口岸作为城市涉外物流功能的主要平台,还需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荆州口岸作为城市对外贸易的重要服务平台,还须继续加大投入和完善口岸功能。特别是在投入上需要相关政策的扶持,以保证口岸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多年来是我市对外经济工作的“短腿”。主要是我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对境外投资还不具备必要的实力,只能在现有基础上。根据企业的发展实际,小规模地进行引导。因此,我市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还处于萌芽和企业自发阶段,暂不宜作出专门的规划。在对外劳务输出方面,我市相关支持政策不到位,特别是对派出劳务的经济担保政策不明确,导致大批量派出劳务比较困难。此外,本地外派劳务公司的资质和经营能力相对薄弱。因政策因素与涉外劳务企业市场开拓不够,导致我市劳务输出难以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三、“十二五”期间荆州对外经济发展的形势分析

  (一)荆州所依托国际国内的宏观经济背景形势

   1、国际经济环境总体上有利于对外经济活动的开展。在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经济结构全面调整等诸多因素的综合推动下,全球经济逐步向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由此,我市经济有望迎来一个新的增长期。今后几年乃至较长一个时期,我市将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对外开放的领域和空间不断扩大。为此,只要我们在诸多变化及变数中把握机遇、开拓市场,寻求更多更广的合作伙伴的余地和空间是较大的,特别是为出口市场多元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提供广阔的拓展舞台。2、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总体继续向好,给我市的对外经济工作带来了好的发展机遇。一是我国国民经济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我市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和招商引资及利用外资,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条件与坚实的基础和资金保障。二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为我市对外经济工作工作提供了重要保证。三是中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扩大开放的步伐加快,将为扩大出口和大量吸引外资提供机遇。四是荆州民营企业快速发展,也将进一步增强区域出口、引资的竞争力,引进外资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五是中国软硬件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特别是投资软环境将加速同国际经济接轨,全面推行国民待遇原则,从而进一步增强地方对外商的吸引力。六是随着南方及沿海地区投资领域的变化,外商投资的重点尤其是对传统产业的投资重点将逐步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地转移,随着我市投资环境的改善,我市将成为接受产业转移的最佳地区之一。

(二)荆州自身发展对外经济的有利条件

1、区位优势独特。荆州地处“两湖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中心,是我国东西南北的地理要冲,使荆州成为“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经济发达区域与大西北之间最重要的交通枢纽。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荆州日益成为各类产业资本转移的重点城市。2、交通便利快捷。全国国土开发一级轴线(长江)和二级轴线(京广、焦枝铁路)在荆州交汇,以往的交通“瓶颈”制约逐步解除:(一)公路交通通全国。207国道、二(连浩特)广(州)、随(州)岳(阳)等高速公路纵贯南北;318国道、沪蓉高速公路横跨东西,并与京珠高速公路和全国高速公路网连接。(二)长江天堑变通途。主跨径长度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荆州长江大桥、荆岳长江大桥及拟建设的另外几座长江大桥,将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连为一体。荆州已跨入全国139个公路运输主枢纽城市行列。(三)铁路建设大提速。荆(门)沙(市)地方铁路与焦枝铁路接转,货运联通全国;正在建设的沪汉蓉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穿越荆州,荆(州)岳(阳)铁路即将开工建设,荆州将成为全国铁路交通网上的重要结点。(四)黄金水道运输通江达海。长江黄金水道483公里横穿全境。荆州港是长江中游重要港口和国家一类口岸,开办了国际船代、国际货代和综合物流业务,实现了水铁联运、保税入库、全球直达。(五)水运口岸提档升级。荆州国家一类口岸通过一、二期工程建设,已基本达到国家一类标准。沙市盐卡新港为长江中上游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唯一一座高桩梁板直式码头,年吞吐货物能力400多万吨,集装箱储运能力10万标箱以上。3、教育科技比较发达。荆州科技、教育资源位居全国地级市榜首,是湖北省第二大人才密集地,拥有省部级综合性重点长江大学等7所高等院校,建有博士点3个、硕士点4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2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7个,中专学校36所,在校大中专学生20多万人。全市科研院所300多家,其中国家和省属驻荆科研单位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5个;全市科技人才19.8万人,其中各类专家和工程师22380多人,研发人员6990多人;全市拥有博士后流动工作站4个;荆州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为国家级科技孵化中心。

(三)荆州对外经济发展面临的客观不利因素

1、宏观经济存在一些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国际金融市场和国内经济秩序仍然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在全球不排除再次发生区域危机,进而冲击实体经济的可能。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大和部份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复苏回升,使周边地区吸引外资的竞争力加强,给我市发展出口和吸引外资也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2、荆州发展对外经济的基础还不牢固。目前,我市投资环境存在的一些问题,极大地影响境内外各类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一些长期制约外经贸发展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对外经贸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世界贸易中对产品的科技含量要求更高,而我市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力将逐步削弱。企业规模偏小、效益较差、竞争力较弱的矛盾也更加突出,在国家的扶优扶强和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十二五”期间对外经济总体规划及年度目标
    
(一)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及适用原则

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及市委三届九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两圈一带”开放开发的重大机遇,围绕市委“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建设大城市”战略,积极推进长江经济带荆州“钢腰”段的开放开发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荆州“重要文化支点”的开发建设,把荆州的对外经济发展融入到国际国内的宏观发展背景中,体现在市委、市政府重大的战略决策上。

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立足我市对外经济发展实际现状和基础,以长江经济带荆州段的开发开放和“工业兴市”战略为主轴,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为动力,优化对对外贸易、招商引资及利用外资、涉外劳务输出和口岸建设及运行的政策环境。以科技兴贸战略和国际市场多元化战略为导向,积极推进出口结构的全面调整,建立较为完善的出口促进服务体系,努力提高本地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项目引进和建设建设为抓手,强化“大招商、招大商”的意识,通过创新招商引资及利用外资的环境和方式,积极承接沿海产业和国际资本转移,引进更多的境外、省外和市外资金,重点发展的汽车零部件、纺织、轻工、化工医药、电子信息、文化旅游、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构筑全方位、多层次的大开放、大经贸发展格局,加快经济外向化、民营化,推动荆州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全市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总体规划及年度发展目标
    1
、外贸出口规划及年度目标

1)出口总量规划及年度目标。 在“十二五”期间,要积极推进我市外贸出口持续、稳定和健康地发展,预计未来5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达到达40亿美元,比“十一五”期间全市的出口总值23.7亿美元,增长近70%,年均递增15%以上。相关的年度目标见下表:

“十二五”期间全市每年出口规划目标  (单位:万美元)
年度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累计总额
目标 60000    68500   78500   90000   105000    402000    

出口总量目标按每年15%增长幅度拟定 ,累计达到40.2亿美元,比较 “十一五” 出口总量增长近70%

2)重点出口产品开发规划及目标。在重点产品出口发展目标上,我市的4大产品类别出口要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具体目标见下表: 
    
“十二五”期间全市4大类产品年度出口目标 

单位:万美元
商品类别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化工产品  35000   40000    46000   52000     60000
机电产品  11500   13000    15000   17500     20000
轻纺产品  7000    8000     9000    11000     12500
农产品    6500    7500     8500    9500      12500
合计:    60000   68500    78500   90000    105000
    
3)科技兴贸发展规划及目标。在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和效益方面,“十二五”期间,我市争取保持或培育年出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产品骨干企业25家左右,其出口额累计达到20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0%以上。
    
4)出口主体发展规划及目标。目前,我市有510家出口企业,按年均7.8%发展(年均增40家),力争2015年全市有近700多家企业加入外贸出口行列,成为我市的出口主体。同时,要重点培育出口过千万美元的企业大户,到“十二五”末,要在现有12家的基础上发展到24家左右。其中,化工类要达到6家(2009年有沙隆达、楚源、新生源、江汉化工、利洁时5家);机电类要达到8家(2009年有华意、四机、久隆、飞利浦4家);农产品类要达到3家(2009年有德炎1家);轻纺类要达到7家(2009年有玉沙、海兴2家),以此推进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

5)重点出口企业发展规划及目标。要抓住现有出口龙头企业,实行行业分类规划,并以此为基础,建设出口生产基地。其年度规划目标如下:

“十二五”期间全市龙头企业年度出口发展规划目标

单位:万美元

企业简称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1

沙隆达

10500

12000

14000

16000

18000

2

楚源化工

10500

12000

14000

16000

18000

3

新生源

5800

6600

7600

8800

10000

4

江汉精细

3800

4500

5000

5800

6800

5

利洁时

3200

3600

4200

4800

5600

6

四机厂

1700

1900

2200

2600

3000

7

久隆汽车

1800

2100

2500

2800

3200

8

四机赛瓦

1800

2100

2500

2750

3000

9

华意压缩

1500

1700

1900

2200

2600

10

环球汽车

1400

1600

1800

2100

2500

11

飞利浦

2100

2500

2800

3200

3800

12

菲利华

1300

1450

1650

1900

2200

13

玉沙纺织

1800

2000

2300

2700

3000

14

德炎水产

1200

1400

1650

1850

2150

15

宇祥畜禽

1500

1700

2000

2300

2650

16

双港畜禽

1150

1300

1500

1750

2000

    

50600

58200

67000

78000

88000

2全市招商引资及利用外资规划及年度目标

规划目标:5年内,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翻一番,年均以15%速度递增。其中:2011年完成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90亿元,增长11.5%;2012年完成340亿元,增长17.2%;2013年完成400亿元,增长17.6%;2014年完成460亿元,增长15%;2015年完成520亿元,增长13%。全市招商引资项目企业个数达到4600个,其中:过亿元项目达到450个,完成投资680亿元。

“十二五”全市利用外资总量规划及年度目标

    外资企业投资到资额(万美元)  比上年度增长比率

2011         6400                         15%

2012         7400                         15%

2013         8500                         15%

2014         9800                         15%

2015        11200                         15%

3、荆州口岸货运量规划及年度目标

随着荆州口岸硬件设施的不断配套完善,服务质量通关效率的不断提高,荆州主要出口企业如沙隆达股份、楚源化工、恒隆等企业每年超过总额50%在外地口岸进出口。如果开放荆州公路口岸,原材料货物购进和产成品输出将回归荆州口岸。因此,经过荆州口岸的外货运量和集装箱也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到2015年,口岸外货运量(含公路口岸运量)可达到18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15TEU。年度目标见下表:

荆州市“十二五”口岸外贸货物运量规划及年度目标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外贸货物吞吐量

(含公路口岸运量)

(万吨)

80

100

120

150

180

外贸集装箱吞吐量

(含公路口岸运量)(万标箱)

8

9.5

10.5

12.5

15

4、涉外劳务输出的发展规划及年度目标

根据2009年我市劳务输出182人次的实绩(其中外派陆地劳务141人次,招录外派海员生41人次),预计2010年上述两类劳务输出可达200人次。在“十二五”期间,按每年平均递增长15%预计并规划,具体目标任务如下: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外派劳务人(次)数   230    265    305    350    405

    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外派劳务1555人次,期末有境外劳务人员405人。   
    
四、主要工作重点及对策措施
    ()外贸出口工作重点及主要对策措施
   
 扩大出口是我市“工业兴市”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转变观念、职能和转变工作方式,坚定全方位对外开放信心,进一步提高外贸出口工作的认识,继续加大外贸出口工作宣传力度,努力把帮助企业扩大出口作为我市发展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
    1
、实施出口产品结构调整计划,加强出口产业基地建设。2011年起,在我市实施培育化工、机电、轻纺和农产品4大产业出口基地和扶持16家出口龙头企业计划。到“十二五”末期,力争培育出沙隆达、四机厂、玉沙和德炎等16家(见18页《“十二五”期间全市龙头企业年度出口规划目标》)年出口在2000万美元以上具有产业代表性的龙头企业。
 “十二五”期间,按年度15%增长幅度,使这批重点企业出口累计达到35亿美元。为此要重点抓好以下4个出口基地建设:一是狠抓以楚源、沙隆达、江汉精细化工等企业为主体的化工出口基地建设。以染料中间体、农药、生物化工和硅烷偶联剂等产品为主导,积极与“长三角”经济区对接,加大服务外包,产业转移和相关政策倾斜力度,随时掌握情况,消除不利因素,实现我市化工产品出口的稳定增长。二是狠抓以恒隆、四机、久隆和华意等企业为主体的机电产品出口基地建设。促进企业加大产品研究开发力度,使机电产品出口不断在造型设计和生产加工等方面不断提高技术含量,从而不断增强企业及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是狠抓以菲利华、利洁时和玉沙等企业为主体的轻纺产品出口基地建设。主要是要加大扶持生产设备和工艺设计等技改力度,重点抓好品牌战略的实施,引导企业积极与国外名牌厂商合资合作,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国际市场多元化网络。四是狠抓以德炎、宇祥和双港等企业为主体的水产品、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指导企业“实施三个推动,建立两个体系”。即推动农业标准化,增强农民质量标准化意识;推动产品结构的适应性和战略性调整,规避技术壁垒;推动新兴市场开拓。建立从“种、养、加”到出口各环节的质量检测体系。要通过出口基地建设,逐步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出口商品群,努力推动科技兴贸战略,不断改善我市的出口商品结构。 
    2
、建立外贸出口促进服务体系,帮助企业逐步做大做强。
    
随着WTO规则的逐步深入,政府对出口促进的职能更多地转向对企业的指导、服务和支持上。因此,要构筑高效运转的促进服务体系及平台。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人员配备和培训。地方各级政府涉外工作部门人员的配备、培训,都要向支持和服务企业的方向转移。要不定期举办政策说明会和及时开展短期培训,让从事外贸出口工作的人员及时掌握相关的政策动态。
二是多元化国际市场开拓。在积极组织地方政府和企业相关人员走出去,参加各种洽谈会,展销会,开阔眼界获取更多的信息的同时,还要争取进入国际跨国市场体系、联合国采购中心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市场网络这三个大市场。三是出口及市场信息共享。进一步完成商务系统信息网络体系,要上链国家和省有关网络,下接县市区和出口企业,使信息网络真正成为我市在出口方面的信息中心。四是出口综合政策扶持。对外贸出口工作的政策扶持要形成稳定的体系,除了认真执行和加大争取国家、省政府的鼓励政策支持外,还要出台与我市具体情况相适应的配套政策,特别是在资金筹集方面,将中小企业、农产品出口企业和高新科技产品出口企业纳入重点扶持对象。由政府出面,从财政、金融等方面研究促进办法,依托中介担保组织,将出口业绩好、信誉高的企业向商业银行推荐。
     3
、深化体制改革,不断培育外贸出口经营主体
    进一步壮大外贸出口经营主体队伍,不断激励外贸出口发展后劲。一是积极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申报进出口经营权。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体制新、机制活、成本意识强的优势,推动它们走向国际市场,引导和扶持它们扩大出口。二是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开拓国际市场;推动民营企业加快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加快转换经营机制,扎实有效地推进国有外贸企业改革,增强国有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加速内外贸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势,实现内、外贸易两类经济成分混合滚动发展。

(二)招商引资及利用外资工作重点与对策措施

1、招商引资工作重点:(1抓领导,领导抓要把项目引资和建设放到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一切经济工作都要围绕引项目、上项目、促发展来进行,确保领导到位,人力到位,措施到位。2制定和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强对引资项目的调度检查力度,建立督查制度、奖惩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外商评议部门制度,健全完善目标考核体系。3注重项目库建设。全市各级各部门在项目建设中,要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国家的政策导向,准确把握国家的投资重点,用发展的眼光敏锐地去把握不断调整的产业政策,努力寻找地方特色与国家支持的结合点,使招商储备项目符合国家的扶持政策和重点,提高项目建设的成功率和效益率。4注重引资企业主体培育。充分发挥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作用、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加快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引进步伐。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交流与合作,建立研发机构,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探索,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路子。

2、利用外工作重点:1扩大总量规模。抓住国际资本及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良好契机,提高扩大我市引进外资的总量规模,提升我市利用外资的整体水平。2完善产业体系。通过利用和吸收外资,大力发展我市的基础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在巩固支柱产业的同时,延长产业链,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3提升引资质量。通过有效地引进外资,提高我市企业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环保和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减少能源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4提高企业素质。通过引进外资及先进的技术设备,努力提高我市基础工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技术素质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水平。5发展第三产业。通过加快引进外资,扩大和提高我市第三产业利用外资规模及比重,整体改变第三产业比较落后的面貌。

3、招商引资及利用外资的对策措施

1)加强对招商引资工作的领导,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一是建立长效机制。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把招商引资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党政一把手要负总责,领导成员按照分工具体抓。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工作的考核力度。把招商引资、对外经贸交流、改善环境、调整结构等目标量化、细化,分别落实到各级各部门,形成全市上下共同抓招商,人人有任务的良好氛围。三是加强舆论宣传。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要关心支持、服务、参与招商引资,真正使“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系对外开放”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和整体合力。

  2)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创造与国际经济接轨的环境体制。一是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招商引资的服务环境。在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的同时,突出优化环境,建制度、促规范、上水平,努力建设配套客商服务体系。真正做到以热情周到、优质高效的服务招商、安商、富商。要健全服务机构,推行承诺制,切实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便民服务大厅,对外来客商实行“一站式”联合办公制度,提供快捷高效的一条龙服务。在所有政府部门和窗口行业单位推行服务承诺制,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加快执法体系建设,规范行政执法工作。加快制定地方性法规,针对当前对外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重点抓好改善投资环境方面的法制建设。强化执法监督,推动依法管理和依法经营,抓住侵犯外商合法权益的典型案例公开处理,推动规范执法工作的开展。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违法行为,依法保护投资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加大整治“三乱”力度,严厉查处和公开曝光一批典型案件,努力创造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三是大力优化投资政策环境。对境外客商实行国民待遇的原则,保证境外客商投资在用电、用水、用气、用热、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配套方面,在金融、保险、法律、劳动用工、咨询、设计、广告宣传等社会服务方面,与市内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按同样标准收费;在购置物业、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应与我市居民同一标准收取费用。

(三)加快荆州口岸建设的主要对策措施

1、加强领导,积极推进荆州口岸建设。口岸工作涉及面广,没有强有力的领导是无法推进的。需要市政府加强领导,协调交通、国土、河道、建设、规划等多个部门的力量,整合相关资源,强力推进口岸综合开发建设。可结合滨江绿化带(公园)开发,规划好“十二五”荆州口岸开发建设规划,并充分发挥荆州一类口岸的作用,打造荆州沿江县城港口听荆州组合港,完善港口功能区分,提升港口物流水平。2、整合力量,强化荆州口岸工作机构。要推进口岸开发建设,必须强化口岸工作机构,并赋予有力的协调、督办工作职能。把口岸机构建设成“协调有效,督办有力”的市政府办专门事机构,以便整合各方力量,推进荆州口岸的现代化建设。

(四)扩大涉外劳务输出的主要对策措施

为扩大我市涉外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工作质量、效益和水平,在“十二五”期间,要扎实做好以下基础工作:

一是研究制定相关支持政策。缩小与沿海地区在涉外劳务输出方面的政策差距。主要是以财政资金为支撑,解决对输出劳务人员的银行信用担保,促进外派劳务工作的顺利展开。二是着力建设好市外派劳务服务中心。要努力把市外派劳务服务中心建设成“机构健全,人员精干,业务精通,运转高效”的工作主体,成为我市外派劳务工作的服务大平台。三是规范和发展我市外派劳务公司。引进具备较高资质和实力的外派劳务公司到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拓展我市涉外劳务输出市场,更大规模地输出荆州技术性劳务到境外务工,减缓本地就业市场压力。

附件:“十二五”荆州对外经济主要开发项目

(一)扩大外贸出口类项目方向

这几个出口基地项目,要按项目规划的基本要求,通过调研重点企业后,编制形成。要明确总投资量,具体产品的研发方向及生产和出口总量目标,并提出资金来源(如企业自筹、招商引资、申请政策支持等)

1、机电产品出口基地开发建设项目

2、化工产品出口基地开发建设项目

3、轻纺产品出口基地开发建设项目

4、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开发建设项目

(二)招商引资及利用外资类项目方向

要立足我市的现有产业基础和丰富的资源优势,紧紧围绕重点产业,继续大力实施“工业兴市”战略,以招商引资及利用外资为抓手,大力引进汽车零部件制造项目、电子信息项目、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及文化旅游开发项目。

1、汽车零部件产业群项目。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荆州开发区开发区和各地开发区、工业园区两个经济板块建设为依托,逐步建成产业链长、竞争优势明显的汽车零部件产业群。“十二五”期间,在提高恒隆、神电、公安车桥等企业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采用“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企业参与、筑巢引凤”的模式,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引进大型自走式钻机生产线、汽车悬置螺旋弹簧等项目,使我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呈现“比翼齐飞”的新格局,改变我市汽车零部件产业生产力布局,为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切实的资源保障,实现我市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高速发展。到2015年,力争全市重点开发建设汽车零部件项目110个,同时带动关联企业和二次配套企业,总投资20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过500亿元,平均增长速度超过35%,利润50亿元,上缴税收23亿元。

2、电子工业园项目。以湖北荆州(深圳)电子工业园为平台,抓住国家加速电子元器件、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加快新一代网络建设的机遇,大力引进电子信息项目,重点培植LED产业链、太阳能光伏电子产业;着力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积极吸收先进技术和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壮大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我市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到2015年,力争全市电子信息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85亿元;出口创汇30亿元。主导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新产品产值率达到60%以上;技术进步对信息产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产业规模继续保持湖北省同行业前列。全市电子信息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00家,形成基础原料与元器件、通讯设备、消费电子、光伏电子、应用软件等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3、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坚持工业兴市发展战略,按照原料生产基地化、企业经营规模化、技术装备高新化、加工产品优质化、产品营销品牌化的要求,突出抓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大力引进有实力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逐步形成农副产品加工七大产业体系。一是粮食上形成米面、米果、饲料、酿酒为重点的加工产业体系;二是棉花上形成棉纺、织布、印染、服装的加工产业体系;三是油脂上形成榨油、精炼、饼粕、生物能源的加工产业体系;四是畜禽上形成屠宰、分割、冷鲜、熟食等一条龙加工产业体系;五是水产品上形成分割、冰温保鲜、鱼糜、鱼糜制品、副产品综合利用的加工产业体系;六是瓜果蔬菜上形成以清洗、外包、果汁为主的加工产业体系;七是林纸上形成林木板、家具、纸制品、副产品综合利用的加工产业体系。力争到2015年全市农副产品加工总产值突破1300亿元。

4、盐化工项目。通过大量前期勘察调研,发现荆州市存在丰富的富钾卤水资源,开发江陵凹陷富钾卤水除缓解我国钾及其它资源缺乏外,其潜在的经济价值超过2万亿元。该项目计划分两期进行,第一期从20105月到20155月展开,计划投入110亿元人民币。第二期于2015-2020年开展扩大产能、完善下游工业链的工作,计划投入500亿元人民币。项目建成后,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利润约778亿元,税金约250亿元。

5、文化旅游开发项目。按照建设旅游城市的定位,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努力建设“鄂西圈”文化中心。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引进战略投资者,大力推进文化旅游项目的建设。重点抓好熊家冢楚墓、关公文化园、楚纪南城大遗址公园、海子湖旅游开发、荆州古城保护与开发;洪湖、洈水、天鹅洲湿地开发等项目,努力打造楚文化、三国文化和长江水文化等旅游精品。要加强景区管理、基础设施和投融资平台建设,大力开展文化旅游宣传促销,整合旅游线路,积极开发旅游市场,努力扩大旅游客源市场,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显特色、上水平。

(三)开放荆州涉外公路口岸项目

1、基础条件

该项目拟设于荆州市长江物流园。长江物流园是经湖北省交通厅《关于“十五”期公路客货运站场及港航新建项目的批复》(鄂交计[2001]602号文)批准立项的“十五”重点项目。该园已投资7000万元,占地510亩,总建筑面积28600平方米,设计年换算吞吐能力200万吨。具有货物装卸、市场交易、信息服务三大主要功能,目前已形成为货物配送、仓储、保税、装卸、中转、信息、咨询、运价结算、远程联网等多功能的综合性货运服务流通平台,形成具有强大的组织功能、辐射功能和服务功能的物中心。该中心并在武汉、广州、兰州、天津、成都、郑州、西安、重庆、厦门、贵阳等城市设立了分公司。2009115日,经武汉海关批准设立的荆州长江物流公用型保税仓库形式投入营运。

目前,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在物流园区设有现场办公室。物流园区设有荆州市及周边区域唯一的海关监管和公共保税仓库。该园业主荆州长江物流有限公司与全国大型运输集团建立了良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可办理国际货贷、集装箱运输等综合物流业务。

2、发展优势

一是荆州长江物流园的外运条件良好,处于立体交通重要结点。荆州市位于公路主骨架沪蓉、太澳、随岳高速公路的交汇处。公路站场被交通部列入公路主枢纽。目前,以荆州物流为中心,已形成了公、铁、水、管道四种运输方式相互交叉的主体交通格局,具备中转、仓储、联运等综合物流功能和客运旅游转运功能。

二是荆州公路的经济腹地十分广阔。具有较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荆州的经济腹地为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肩负着荆门、潜江、襄樊、十堰和宜昌的部分县市物流的集疏运,辐射力远至湖南、重庆、河南、四川、陕西、山西、贵州、甘肃等省市。荆州交通现有运输辐射功能在长江经济带中已得到充分体现,初步确立了作为长江经济开放开发带和湘、鄂、豫、渝边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荆州出口加工区项目

为推动和促进荆州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拟在荆州经济开发区设立10平方公里的进出口保税加工区。

1、基础条件

近几年来,荆州市外贸出口业务及市场拓展日新月异。2005年,全市外贸出口2.4亿美元,2006年突破3亿美元,2007年完成4.87亿美元,2008年完成6.15亿美元。在全省排名前3位。通过培植出口大户推动外贸出口高速增长,出口过亿美元的企业2家,出口过千万美元的企业达15家、过百万美元的企业逐年增多。随着出口的高速增长,涉外高端物流发展迅猛,原材料和产成品的“大进大出”的规模已形成,大部分实现保税仓储和国际物流配送,加工贸易及增值服务得到了快速发展。大力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深度开发传统出口市场,不断开拓新兴市场;加快出口商品结构调整,提升出口产品科技含量及附加值,培值新的出口后劲和增长点。力争到“十二五”末期实现年度外贸出口达到10亿美元。加强口岸和“大通关”建设,提高通关速度和效率,不断优化出口服务。

2、有利条件

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政府对招商引资和外贸出口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增大,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必将带来荆州外贸出口加工货物的高速增长、也必将带来荆州口岸运量的持续、快速增长。荆州设立出口加工区的有利条件主要有:(一)临港区域有大片待开发区域,位于荆州高新技术开发区范围内,可供开发使用,且该区域临近口岸码头边沿,便于封闭管理。(二)荆州的区位交通优势在提升。近年来,荆州区域内有一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正在施工。如:江南(石首-公安)高速公路和江北(洪湖-监利-江陵)高速公路;江宜高速铁路等,这些公、铁路项目的建成,必将更有效地提升荆州区位优势和经济辐射能力,缩短与沿海港口城市的时空距离,降低运输成本和提高运输效率。这样,设立荆州出口加工区的条件将更加成熟。(三)荆州口岸建设取得新成就。2010年,荆州水运口岸将正式升级为国家一类口岸,口岸“大通关”建设也有一套成功的经验。设立荆州出口加工区后,海关、商检等机构的“通关”服务和“封闭管理”可及时跟进,实施全覆盖监管措施。

3、加工贸易发展前景

根据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以及2009年发展目标等情况,依据历史数据,进行综合预测,在“十二五”期间,荆州的招商引资吸引外资、外贸进出口加工及运量将会出现一个快速增长过程,荆州关区进出口货运量将成倍增长,到2015年将达到350万吨,按现有发展情况预测,加工贸易额可达2.5亿美元。

如果申报出口加工区能顺利通过,其前景将更加广阔,可望出现飞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特别是出口加工区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招商引资和吸引外资的平台,通过引进投入,做大做强荆州加工贸易出口的规模,促进荆州外向型经济全面发展,同时,提升荆州在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速度,提高我市招商引资、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的质量和水平,对增强新的出口增长点和发展后劲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五)盐卡水运口岸扩规建设项目

在已建成的盐卡水运口岸一、二期工程的基础上,继续规划实施三期工程,拟在前沿码头上下游各修建200米栈桥,扩大后方集装箱堆场,增加港口转运作业面积5000平方米,增添与规模要求相适应的若干转运设备,使外资货物进出口吞吐量达到1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0万标箱。总投资约12亿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