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十四五"规划

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荆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5-18 09:08

来源: 荆州市人民政府网

字体大小:

为加快实现荆州教育现代化推动荆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市,根据《湖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荆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十三五”期间,荆州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强化教育工程项目建设,提升教育发展质量,“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教育现代化取得较好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教育贡献

(一)发展基础

1.教育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学前教育资源大幅增加,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76.4%。义务教育实现县域基本均衡,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阶段性目标完成,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2.3%。职业教育结构优化,产教融合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布局规划编制完成,办学层次得到提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长江大学入选全国“双一流”大学建设计划。

2.教育公平得到有效彰显。教育脱贫攻坚任务胜利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学生资助实现应助尽助,因贫失学现象基本消除。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得到有效保障,97%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圆梦计划”顺利实施。

3.教育改革纵深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全面实施,选课走班、学生生涯规划等有序开展,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新高考”平稳开展。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全科开考”“一考多用”的顶层设计完成,普职比不断优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深化拓展,高校“五个思政”形成品牌。“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入,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全面推行。办学体制改革有序推进,民办教育规范发展。

4.教育服务能力整体提升。五年来,全市普通高中学校向高校输送毕业生15.5万人,全市职业教育向社会输送毕业生 11.6万人,15%以上毕业生在荆州创业就业。终身教育不断发展,全市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3年。

5.教育保障基础持续增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完善,落实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生均财政拨款政策,教育投入实现“两个只增不减”。校园安全“七防工程”全面加强,“3100%”建设全面完成,安全防护能力实现整体性提升。教育信息化支撑作用加强,中小学实现光纤宽带网络全覆盖。

6.教育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得到加强,市、县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建立。依法治教全面推进,教育督导全面加强,“督”的权威和“导”的作用更加彰显。

(二)面临形势

五年来,我市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跃上新台阶,教育面貌发生明显变化,人民群众在教育方面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但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更优质更公平教育的需求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突出。主要表现在:教育投入与教育需求存在差距、教育布局结构不尽合理、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教育质量不优、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不强、现代化的教育治理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建设教育强市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广大人民群众追求优质公平教育的要求更加迫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更加凸显,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二是随着湖北省建设教育强省的新征程的开启,我市教育向更高目标、更高水平、更优质量上迎来更大发展机遇是随着荆州建设鄂中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步伐加快我市科教资源优势将发挥巨大作用,教育事业发展任务更重,标准更高,空间更广阔

二、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以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围绕市第六次党代会工作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优化布局、补齐短板、促进公平、提升质量,统筹实施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加快推进教育强市建设,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荆州建设鄂中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智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2025年,基本形成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初步建成教育强市,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显著提高。

1.立德树人取得新成效。把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方向,抓好学校党建工作,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使学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把立德树人贯通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之中,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本领显著增强。科学的教育观念深入人心,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逐步完善构建起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教育生态。

2.教育质量达到新水平。幼儿园办园行为更加规范,保教质量明显提升。义务教育基本达到优质均衡发展,高效课堂和优质课后服务全面覆盖。高中阶段教育实现多样化特色发展,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各学段“大班额”全面消除。高等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本科教育数量质量明显提升,荆州大学城基本建成。终身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多样,服务全民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3.教育改革取得新进展。育评价改革有效落实,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障碍基本消除。新中考顺利实施。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政策进一步完善。办学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有效实施学校办学活进一步释放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切实减轻。

4.服务发展实现新突破。业院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整体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协同发展,“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更加成熟,职业院校学科专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加匹配,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5.教育保障得到新提升。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乡村教育振兴取得重要进展,扶困助学体系更加完善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全面提高,教师队伍规模、结构、素质、能力更好地满足各级各类教育的需要。教育投入水平稳步提升,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依法治教深入推进,现代学校制度普遍建立,教育行政审批全面实现在线化,教育治理效能全面提高。教育信息化取得新进展。

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

指         标

2020年

2025年

属性

学前教育

三年教育毛入园率(%)

90

>92

预期性

义务教育

在校人数(万人)

45.5

45.1

预期性

义务教育巩固率(%)

99

99.2

约束性

高中阶段教育

在校人数(万人)

11.5

14.5

预期性

毛入学率(%)

92.3

93

预期性

高职教育

专科(高专)在校生(万人)

5.5

5.5

预期性

本科教育

普通本科在校生(万人)

5.2

5.8

预期性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2.3

12.7

预期性

三、主要任务和工作举措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坚持思想引领,推进思政创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贯穿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落实到教育领域各环节。在中小学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使用工作。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广泛开展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争做新时代好队员”等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专项1“思政体系”建设工

聚焦“五个思政”深化“三全育人”不断推进思政工作改革创新。建设10个示范思政课教学基地。汇聚一批思政精品课程推出一批思政示范课堂打造一批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拓展教育方式,深度挖掘校园历史文化,弘扬校园名人爱党爱国、励志勤学品德。

2.坚持德育为先,落实“五育”并举。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形成“纵向衔接、分层推进、稳步提升”的德育工作体系。抓好学校体育工作,提升全国校园足球示范区建设水平,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健全体质监测制度帮助每名学生至少掌握1项体育技能。加强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建设,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帮助每位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系统开展劳动教育,推动大中小学全面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开足开好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和研学旅行课程,开展社会实践和公益志愿活动。

专项2   中小学生“五育并举”提升工程

大力推进学校德育品牌建设,每个县市培育2-4个德育品牌校。深入推进“美育浸润计划”和“中小学生健康促进行动”。积极创建中国羽毛球示范城市。扎实推进足球进校园“荆州样本”,打造高标准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到2025年,建成143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市在校学生足球人口数年保有量增至30万人左右。到2025年,实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50%以上,中小学校眼保健操普及率达到100%,寄宿制中小学校配备专兼职保健教师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达到70%以上,中小学校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比例达到95%以上。重点建设一批省级示范性劳动教育基地和劳动教育示范区。实施中小学体育美育课外活动计划,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整合校内外资源相结合的方式,利用课后服务开展体育美育实践活动。

3.深入实“四校同创”行动。建立政府支持、部门联动、学校主抓、社会参与的文明校园、健康校园、平安校园和绿色校园创建机制。加强中小学校医务室(保健室)建设按要求配齐校医和健康教育教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工作格局。培育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加强校园安防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教育治理能力、应急管理能力、师生健康护理能力。健全中小学生视力健康综合干预体系。完善校园卫生设施建设,广泛深入开展校园爱国卫生运动。积极推进绿色校园建设,以生态文明教育为重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

专项3  “四校同创”行动计划

深入推进文明校园、健康校园、平安校园和绿色校园四校同创行动。实现中小学校医务室(保健室)标准化建设全覆盖“一校一医(保健教师)”全落实。高标准打造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做到心理咨询室建设覆盖到位、热线畅通到位、人员在岗到位、常态咨询到位。深入实施校园洗手工程,完善校园卫生设施建设,广泛深入开展校园爱国卫生运动全面落实校园安全“四个100%”工作要求,加强校园安防设施建设。推动实施校园周边安全治理,实现“人脸识别”系统、天网工程、雪亮工程全覆盖。加强中小学预防性侵害宣传教育。创建2所全国文明校园、10所省级平安校园,评选20所市级绿色校园和50所市级平安校园。

4.加强法治和国防教育。广泛开展“学宪法、讲宪法”活动,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和法治资源教室建设,完善中小学法治教育教学资源体系。加强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工作,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行为矫正和法治教育。加强知识产权宣传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知识产权意识加强新时代国家安全教育、国防教育,开展少年军校和国防特色教育示范学校建设试点。

5.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完善中小学家访制度,办好家长学校,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强化教育、宣传、文化、体育、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的协同配合,构建全社会协同育人格局。统筹自然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和企事业单位资源,为学校开展教育活动提供场所、设施和便利条件。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免费或优惠向学生开放。

(二)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

6.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落实县级政府主体责任,建立更为完善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投入体制。完善县域学前教育布局规划,落实城镇新建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政策,有效扩大公办资源,探索适应乡村薄弱地区学前教育有效模式。通过制度创新引导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幼儿园,支持机关、学校、企业兴办幼儿园,推进集团化办园、联村办园,建成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高保教质量,建立幼儿园动态监管机制和办园行为督导评估机制。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推进科学保教,坚决纠正和预防“小学化”倾向。

专项4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工程

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办好1所独立建制、财政保障、园舍独立的公办中心幼儿园。开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评估工作。到2025年全市新建公办园59所,增加学位1.5万个,其中中心城区新建25所幼儿园,增加学位0.6万个。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2%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5%以上。

7.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完善县(市、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对接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学校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基本装备配置标准“四统一”的要求,同步规划建设义务教育学校。推进符合条件的城市新建小区配套建设义务教育学校,有效增加义务教育学位供给,满足群众就近入学需求。全面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大校额。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学区、集团化办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完善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和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等配套政策。紧盯义务教育控辍保学确保动态清零成果持续巩固。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全面完善作业考试辅导管理。推进中小学课后服务全覆盖,全面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和质量。

专项5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

全市新建、改扩43所义务教育学校,增加学位供给6.5万个(小学学位4.6万个,初中学位1.9万个),其中中心城区新建改扩25所义务教育学校,增加学位3.1万个(小学学位2.2万个,初中学位0.9万个)。配备在线教学必要的信息化设备,支持“三个课堂”和体育、美育场地、劳动场所建设。开展强校带弱校帮扶行动,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覆盖率到85%以上。

8.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发展。完善全市普通高中布局规划,推进普通高中学校向县城集聚。实施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推动普通高中由分层发展走向分类发展,分类投入(或引资)建设,分类招生,分类设置课程,鼓励学校打造特色课程“套餐”。全面提升荆州中学、沙市中学教学质量,进入全省同类高中第一方阵。推动高中学校对办学理念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等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特色化建构。

专项6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

实施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推动普通高中向县城集聚、分类发展。全市新建9所普通高中学校(北门中学、沙市中学旧址改造、江陵县第一高级中学、松滋市第一高级中学、松滋市城东高级中学、公安县第二高级中学、公安县第三高级中学、监利市朱河高级中学、洪湖市实验高级中学)。引导学校根据自身特点探索育人模式,每个县(市、区)重点建设1-2所高水平普通高中,集中办好1-2所体育、艺术特色高中。

9.推进职业教育融通融合发展。配合古城疏散和城市东扩要求,推进古城内中职学校和新办中职学校荆州开发区集中,集约节约资源,构建中职集团化办学态势。每个县()重点办好一所职教中心,推动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办学质量全面提升。引进社会力量兴办中等职业教育。统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协调发展,推进中高职一体化贯通发展实施中职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完善职业技能大赛机制,举办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大赛,实现以赛促训、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建立校企共建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开展技能名师工作室创建工作。

专项7职业教育赋能提质专项行动计划

整合各类职业教育学校和职业培训评价机构,建立健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方协同的职业教育培训机制,按照“愿培尽培,愿考尽考”原则,面向在校生和退役军人、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高素质农民、未就业大学生、在职职工等社会重点群体开展大规模、高质量的职业培训,每年培训10万人次,鼓励参训人员获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就业。创建1所国家级“双高”职业学院,3-4所省级“双优”中职学校,5-7个省级“双优”中职专业。

10.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发展。突出“大学校区、产业园区、城市社区”三区融合理念,按照“1+4+1”高教发展规划,强力推进科创大走廊——大学城建设,稳步推进长江科技创新港建设,推进长江大学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将长江大学建设成国内一流大学。引导在荆高校参与宜荆荆恩校际合作,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与各地、各行业签订合作协议,实现共同发展。鼓励在荆高校围绕荆州经济发展和产业特色,加强学科院系建设,全面加强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扩大本科资源,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

专项8高等教育“1+4+1”发展工程

重点扶持长江大学深入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荆州学院立足荆州特色发展,完成长江大学文理学院转设为非营利性民办普通本科高校、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普通本科学院,支持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开展本科职业教育。加快荆州理工职业学院新校区建设,整合高职教育资源创建国家级“双高”职业学院。

11.推进特殊教育拓展融合。按照市域统筹、分点布局、专业适度集中的原则,探索特殊教育学校特色发展,推动每个县(市、区)办一至两个特色班级。实行残疾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15年免费教育。采取“随班就读、特校就读、医教结合、送教上门”等方式,持续提高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大力发展学前特殊教育和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特殊教育,稳步发展高等特殊教育。加强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医疗康复、信息技术等融合,提高特殊教育质量。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

12.完善全民学习终身教育体系。办好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引导各级各类学校、科研机构、图书馆等公共资源,面向社会开展终身教育与培训。广泛创建学习型组织。依托湖北省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成覆盖全市的终身学习网络和区域性学习中心,形成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人人会学的学习环境。

(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13.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健全政府教育督导部门统一负责的教育评价体制机制,推进地方政府科学履行职责。改进学校评价体系,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进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和日常考核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改革用人评价,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促进人岗相适。细化方案,全面推进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义务教育质量和高中教育质量3个评价。

专项9教育评价改革工程

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研制《荆州市教育教学综合评价方案》,建设“荆州市教育教学管理监测平台”,从学生品德发展、学生学业成绩、学生特长发展、学生身心健康、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课程实施及学校五项管理等七个维度对学校进行综合评价和跟踪管理,发挥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功能、规范办学行为导向预警功能和教育教学管理数据库功能。

14.稳妥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招生制度,合理分配优质生源,逐步实现80%的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并适当向薄弱初中、农村初中倾斜。进一步推进命题改革,增强试题开放性,探索将英语口语纳入考试,重视对有关学科教学实验操作和实践能力的考查。改进考试成绩呈现方式,引导学校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15.深化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建立健全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分类管理的体制机制,实行差别化用地和分类收费政策。规范民办学校法人治理,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民办学校风险防范机制、学费监管和信息公开制度,完善民办学校财务和资产管理制度,健全民办学校变更与退出机制。引导推动民办学校更新办学理念,优化教育资源,加强内涵建设,建设高水平民办学校。

16.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建立健全“双减”工作协调机制,压实部门工作责任,巩固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成果,开展常态化巡查,整治隐形变异,加强收费监管,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行为。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提高课堂教育质量。加大课后服务保障力度,加强作业统筹,控制作业总量,优化作业设计,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做好中小学生考试、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管理。

专项10中小学课后服务示范工程

通过专项督导,持续规范课后服务作业辅导。开展专项研究,指导学校利用课后服务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有效整合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展览中心、红色景点、研学基地、乡村文化礼堂、村(社区)儿童之家等资源,开展校外实践活动。适当引进专业机构、行业能人、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每个县()每年创建10所中小学课后服务优质示范校。

17.推进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引导县域内教师校长合理流动,促进县域内师资均衡配置。规范县市区编制管理,清理“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编”“人岗不”等问题。推动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完善教师职称评价标准,实行分类评价完善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办法,适当提高中小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政策,健全义务教育教师与当地公务员工资收入同步调整机制,完善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适当向班主任和一线教师倾斜。

专项11县域教师激励计划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编制,提高一线专任教师占比适度超前通过地方自主招聘、校园招聘、全省统一招聘、定向培养、人才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优秀教师人才,补充教师队伍力量。优化教师职称评定方式,职数更多向基层学校倾斜、向教学一线倾斜。开展荆州教学名师、荆州技能名师、荆州思政名师、荆州十佳校长评选。到2025年,培养造就10名左右“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80名左右“特级教师”、300名左右“荆州名师”队伍。

18.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构建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治理格局。深化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教育行政权力清单制度。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将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纳入湖北政务服务网“一网办理”。完善许可事项的审批程序和工作流程,实现一站式办理。严格控制针对学校的评估评审检查事项,对各类“进校园”活动事项实现统筹管理,为学校减负,为教师减负。

(四)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19.提高人才供给水平。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办学方向,创新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引导学校与本地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深入推进校企联合办班行动计划探索校企人才引进机制,建立教师与技能技术人才共进、共用的机制,为荆州经济社会发展留住适用急需人才。

专项1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程

深入推进校企联合办班专项行动计划,确保到2025年在荆高校与本地企业签订50个以上订单班培养合同,引导院校与本地企业合作,打造“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分工合作、协同育人、共同发展,将企业的需求和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有机结合起来,解决企业人才储备不足、技能人才短缺等问题。构建引导、鼓励在荆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留荆就业创业就读的长效机制,切实维护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职称评聘、晋升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和平等竞争机会确保到2025年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留荆率达到35%。

20.提升教育服务区域发展能力和水平。围绕荆州建设鄂中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布局,优化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类型、层次、学科和空间布局。实施职业院校重点领域“大国工匠”专项培训计划对接我市4611”产业布局,引导高等学校、职业院校融入荆州科创大走廊建设,兴办高新科技园区和高科技企业。深化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和技术攻关,推进应用学科与地方产业体系的对接联动,加强院建设和人才培养积极建设全省职业教育示范区鼓励教师参与荆州现代产业技术改造,开展科技攻关,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楚才卡”等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帮扶。加强教育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衔接,将发展乡村教育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开展乡村学校教学改革支持行动。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建设,建立留守儿童动态监测机制。支持乡村学校挖掘利用乡村文化资源,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专项13区域性科教创新中心建设工程

支持长江大学重点布局建设先进制造、能源化工、现代农业、公共卫生与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应用学科,建设智能制造、油田化学、汽车零部件等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形成一批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平台。支持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加强临床医学等学科建设,落实中医药专业群建设,重点建设医学、药学、中医药类学科,进一步拓展实施“中医药养生及健康服务研究的能力建设”项目。支持荆州学院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的建设。支持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完成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新增学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支持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加快产业学院建设,新增2-3所产业学院。支持荆州理工职业学院重点建设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医药化工、文化创意等专业群,立项推进照明工坊、智能制造公共实训中心、现代煤化工虚拟仿真实训中心。

专项14教育振兴乡村和乡村教育振兴行动

引导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主动对接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继续实施“乡村全科教师计划”“乡村全科医生计划”“一线劳动者培养计划”、农村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等。实施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组织高校科技人员和学生深入乡村一线,着力解决乡村振兴中的技术、规划、策略、人才等方面的问题。实施“教研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建立教研员乡村学校联系点制度,开展乡村教育关键领域课题攻关,整体提升乡村学校办学品质。

21.弘扬荆楚文化。充分利用高校、教科院等现有资源,积极推动荆风楚的研究、传承与发展。结合荆州古城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和长江文化等开发地方课程,提高中小学生的家乡认知能力,激发热爱家乡情感。鼓励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实现“一校一品”发展目标,创建一批省级文化建设示范校。充分利用荆楚非遗技能传承基地,开发“游荆州古城,品荆风楚韵”等学旅行路线,努力培养学生知荆州、爱荆州、兴荆州”的乡土情怀

专项15荆楚文化进校园工程

编辑完善《荆州文化》地方性教材,免费提供给全市中小学校。培训100名荆楚文化宣讲教师。推进荆楚文化课堂和课程建设。在全市中小学开展荆楚文化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活动,打造5条市域精品研学线路,培育5家左右文化研学旅行基地(营地),组织全市学生每年开展校外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活动15万人次

22.扎实推进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加强语言文字人才培育,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开展贫困地区基层干部和农民语言文字培训,加强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建设。挖掘、保护和利用荆州语言文化资源。

(五)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2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覆盖大中小幼的常态化师德师风教育制度,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政治学习,增强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深刻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规范教师言行。推进教师职业文化建设,加强教师公益形象全媒体宣传。建立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建立健全师德舆情快速反应和重大问题报告、处置机制。严查重处教师背离教育初心的典型案件,将教师社会信用行为纳入师德考核评价内容。

24.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用足用活人才引进政策,为各级各类学校引进高素质优秀师资。完善市、县、校教师培养培训体系,逐级落实经费。深入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努力造就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队伍。创建湖北省“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立长江大学、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深度合作、共同培养培训教师的新机制。将名师、名校长、农村骨干教师培养纳入各级人才项目。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工程,构建并完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创新校长选聘管评机制,“赛场选马”培养一批专家型、教育家型校长。

专项16湖北省教师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工程

创建“湖北省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在中小学设立“长江大学教师中小学工作站”,长江大学每年安排10名教育类课程教师到工作站兼职任教、挂职锻炼,实践期为1-2年。在长江大学设立“荆州名师驻长江大学工作站”,安排50名荆州名师入驻长江大学,师范类专业兼职教师、教育硕士兼职导师,共同培养指导师范生。由长江大学面向荆州每年定向培养100名农村中小学教师,长江大学面向荆州市本地优秀在职教师开展非全日制本科、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学历学位教育,提升教师学历层次。指导推进公办园幼儿教师的定向培养。

(六)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5.健全教育现代化治理体系。完善重大教育决策合法性审查和风险评估机制,健全规范性文件出台前的咨询、听证、公示制度。完善学校法律风险防控体系,构建师生申诉、行政复议、调解、信访等多元教育纠纷解决机制,保障师生合法权益。完善学校法人治理机制和内部治理结构,推动学校建立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提高学校办学活力和自我监管能力。普遍实行中小学法律顾问制度,健全学校法制副校长制度、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度,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在学校治理中的作用。完善依法治校考核评价体系,推进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工作。

26.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将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数字荆州建设重要内容,建成荆州市智慧教育综合云平台,加强数字校园建设,大力提升校园智能化水平。全面提高利用大数据实现教育数据分析、决策、管理、公共服务能力,促进管理的精准化和决策的科学化。统筹开展各级各类师生信息素养培训活动,建立技术驱动师生学习内生动力机制,促进广大师生自主、自发、自愿的开展应用。深化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及应用,开展数字教材教学模式研究,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深化“互联网+明厨亮灶”工程,将信息化、智能化引入学校后勤服务管理,提高服务保障的能力和水平。

专项17“互联网+教育”建设工程

实施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育网和校园网的衔接,加快开展5G应用场景建设,到2025年,全市数字化校园覆盖率达到95%以上。建成荆州市教育资源云平台。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市县两级数字资源平台融合,形成数据互通、资源共享、应用协同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普及新技术条件下的混合式、合作式、体验式、探究式等教学、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一站式教育教学全过程应用服务,深化“三个课堂”应用。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学生评价试点,支持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一体化智慧校园示范校创建。

27.提升教育研究和科学决策水平。全面加强教科研机构建设,深度整合教科院职能,将教科院建成全市教育改革的策划中心、教学改革的指导中心、教育成果的孵化中心、教师成长的培训中心、教学质量的监测中心。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配齐建强教研员队伍,健全教研员准入、退出、考核激励和专业发展机制。建立健全教科研成果转化与奖励机制,引导鼓励开展政策咨询类、舆论引导类、实践应用类研究,推动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决策制度、舆论导向、教育案例和有效课堂。强化教科研协同机制,通过市县校三级联动,长江大学与地方教研互动,教科研机构与跨领域智库同频共振,形成上下联动、横纵贯通、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协同教研体系,全面提升荆州教育科研协同攻关能力。

28.加强教育督导评估。依法落实教育督导机构设置,保障教育督导机构依法独立行使制定督导政策、实施教育督导、公开督导结果等职能。持续深入开展对县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实地督导,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做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全面开展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组织开展幼儿园办园行为、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加强督导评估队伍建设。强化督导和监测结果应用,健全督导报告发布和整改复查制度,推动公开监督和行政问责。

专项18“督政+督学”一体行动计划

建立健全教育督导评估监测机制,形成督政+督学一体督导体系2025年实现市级督政“全覆盖”。完善教育督导机构向同级政府定期通报教育督导结果的常态化制度,建立分级分类多部门参与的教育督导约谈制度。加大督导结果应用综合发挥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作用。

四、条件保障和组织实施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完善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运行机制。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推进各级党组织加强政治建设,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和重大决策部署得到贯彻落实。全面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完善教育系统从严治党责任体系,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推动“清廉学校”建设。抓好党员教育管理,加强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

(二)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依法落实各级政府教育支出责任,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新增教育投入更多用于薄弱环节,新增教育支出更多用于提高教师待遇。全面落实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筹做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财政保障工作,完善高校生均财政拨款政策。完善财政教育资金绩效管理机制,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

(三)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落实《湖北省学校安全条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增强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压实学校安全主体责任,健全警校联动机制,加强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健全网络安全制度体系,抓好传染病防治、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火灾事故、防暴恐事件和食品安全与饮用水安全等工作。完善防范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和心理问题干预机制。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完善教育领域风险研判机制,实施精准治理。加强校园应急预案和应急队伍建设,组织开展日常应急演练。提升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

(四)完善协同推进落实机制各级政府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构建全方位协同推进规划落实的有效机制坚持将教育工作同党的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落实,统筹研究解决教育发展重大问题。持续开展教育系统“双优化”活动克难攻坚,推动各类主体切实履行发展教育的职责。要准确解读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及时宣传教育发展重大战略举措和推进情况,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广泛共识,推动规划高标准如期实现。

附件:1.荆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

2.荆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公办幼儿园

重点项目(新建、改建)

附件1











荆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

序号

所在城区

学校名称(拟定名称)

学校层次

项目性质

具体位置

预计投资(万元)

预计增加学位

备注

合计

小学

初中

高中


合计





745486

82470

45670

19050

17750


1

荆州区

荆州市实验小学荆北校区

小学

新建

荆北片区荆北单元(太湖港北路以北、庄王大道以西)

14100

1620

1620



已投入使用

2

荆州市实验小学城南校区

改扩建

中心城区新风单元(新风二路以东、新风一路以西、新风五路以北)

10000

1260

1260




3

荆州市南门小学

改扩建

荆州区南小路19

1100

135

135




4

荆州市实验小学城东校区

改扩建

中心城区草市单元(芳草街以南、郢南路以东、渔门街以北、武王大道以西)

5000

405

405




5

郢南小学

新建

荆北片区郢南单元(东桥路以东、楚天路以南、复兴大道以北)

12000

1080

1080




6

荆州市实验中学城中校区

初中

整体改建

荆州区人民路西侧托塔坊28

5800

300


300


已投入使用

7

荆州市东方红中学

新建

荆州中心城区草市单元(景明观路以南、楚都大道以东、首辅路以北、草庄路以西)

21800

350


350



8

楚都中学初中部(北门中学原校址)

整体改建

荆州大道93

2000






9

荆州市实验中学灵均校区

九年一贯制

新建

荆州区郢城镇(少康路以南、义西路以西、西邻太晖路、南邻新北路)

16300

1860

360

1500


已投入使用

10

沙市区

世茂云筑小学

小学

新建

南湖单元

12000

1080

1080




11

沙市育才小学

新建

规划在育才路以东,工农路以西,桃李路以南,太岳东路延伸线以北(荆州理工职业学院片区)

12000

1080

1080




12

青莲巷小学

改扩建

廖子河与北京路交汇处

1000

270

270



已投入使用

13

银湖路小学

改扩建

31810号路交汇东300

4000

675

675




14

张居正小学

改扩建

岳中路中段

1800

540

540



已投入使用

15

新沙路小学

改扩建

新沙路中段11

1000

360

360



已投入使用

16

长江大学沙市附属

中学

九年一贯制

新建

津乡大道北侧、杨泗路东侧

15000

2520

1620

900



17

明珠路学校

新建

明珠大道与红星北路交汇处

15000

2520

1620

900



18

关沮新城实验学校

改扩建

318和长湖大道交汇处

2780

1290

990

300


已投入使用

19

红门路学校

改扩建

红门北路中段西侧徐桥村六组

5000

1935

1035

900



20

荆州开发区

荆州开发区第一小学

小学

新建

幸福路18

8856

1620

1620



已投入使用

21

荆州开发区

荆州开发区第二中学

九年一贯制

新建

北港单元(沙洪路、木沉渊路交叉口)

15000

2520

1620

900



22

荆州开发区实验中学南校区(长艺学校东校区整体改建项目)

整体改建

北京东路特1

5000

2520

1620

900



23

理工职院东校区整体改建项目

整体改建

沙市区江津东路100

8000

2520

1620

900



24

纪南文旅区

鸡公山学校

九年一贯制

新建

鸡公山单元

15000

2520

1620

900



25

枣林小学

小学

改扩建

枣林集镇

3500

300

300




26

江陵县

江陵县第三初级中学

初中

新建

江陵县城区

12000

2500

1600

900



27

江陵县郝穴镇小学

小学

改扩建

江陵县城区

1000

1000

1000




28

松滋市

松滋市划子嘴小学

小学

新建

松滋市华子嘴街道

4000

1080

1080



已投入使用

29

松滋市划子嘴初级中学

初中

新建

松滋市华子嘴街道

4000

900


900


已投入使用

30

公安县

公安县竹溪小学

小学

新建

公安县城区南临瓦池河路,东临竹溪大道

16250

2000

2000




31

公安县实验小学

新建

公安县城区北临金山路(原2号路),南接207国道,西邻原种场路(原7号路)

16000

1700

1700




32

公安县

公安县实验初级中学

初中

新建

公安县城区西临瓦池河路,南临宏道路,北临规划路

22500

2000


2000


已投入使用

33

公安县梅园初级中学

新建

公安县城区梅园大道以北

28800

2000


2000



34

石首市

文星小学

小学

新建

石首市城南

11000

1890

1890




35

未命名

九年一贯制

新建

石首市城东新区

20000

2520

1620

900



36

横沟市镇小学

小学

改扩建

石首市横沟市镇

800

350

350




37

监利市

监利市城北小学

小学

新建

监利市容城镇城北新区

20000

2700

2700




38

网市小学

新建

监利市网市镇振兴路

3000

1200

1200




39

监利市红城小学

新建

监利市红城乡杨铺村四组

15000

2700

2700




40

监利市玉沙中学

初中

改扩建

监利市蓉城大道10

6000

2400


2400



41

洪湖市

戴家场镇刘绍南小学

小学

新建

洪湖市戴家场镇

4000

1500

1500




42

城东开发区小学

新建

洪湖市城东

18000

2000

2000




43

城西九年一贯制学校

九年一贯制

新建

洪湖市城西

14000

3000

1800

1200



44

荆州区

荆州市北门中学

高中

新建

荆州区郢城镇拍马山单元,太晖路以东、北临发展大道

35000

850



850


45

沙市区

沙市中学旧址改造

高中

整体改建

沙市区北京路269

3600






46

江陵县

江陵县第一高级中学

高中

新建

江陵县城区

45000

1500



1500


47

松滋市

松滋市第一高级中学

高中

新建

松滋市城区

35000

3000



3000

已投入

使用

48

松滋市城东高级中学

新建

松滋市城东工业园

27500

2100



2100


49

公安县

公安县第三中学

高中

新建

公安县城区北临瓦池河路,南接(规划)民生路,西临瓦池河公园,东抵竹溪大道

30000

2400



2400


50

公安县第二中学

新建

公安县城区北临致富,西临上海大道,东抵63号路

30000

2400



2400


51

监利市

朱河中学易地重建项目

高中

新建

监利市朱河镇

24000

1000



1000


52

洪湖市

洪湖市实验高级中学

高中

新建

洪湖市湿地新城

60000

4500



4500



附件2






荆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公办幼儿园

重点项目(新建、改建)

序号

县(市、区)

项目名称

预计投入使用时间

计划总投资(万元)

计划可新增学位数(个)

备注


荆州市合计


46626

14700


1

荆州区

荆州区第八幼儿园

2022

290

180


2

荆州区第五幼儿园

2022

844

180


3

荆州区第六幼儿园

2022

735

180


4

荆州区第七幼儿园

2022

354

180


5

荆州区三红幼儿园

2022

732

180


6

荆州区第九幼儿园

2023

340

270


7

荆州区阳光城文澜公馆幼儿园

2023

320

180


8

荆州区碧桂园央玺幼儿园

2023

120

180


9

楚天都市信园小区配套园

2023

200

180


10

海伦堡小区配套园

2024

200

180


11

沙市区

碧桂园小区配套园

2021

300

180

已开园

12

人信悦玺

2021

185

180

已开园

13

张沟悦府

2022

250

180


14

徐桥B

2022

250

180


15

荆江之星小区配套园

2023

350

270


16

岑河镇中心幼儿园

2023

350

270


17

荆州开发区

滩桥镇中心幼儿园

2021

330

360

已开园

18

联合街道中心幼儿园

2021

891

360

已开园

19

西湖街道中心幼儿园

2022

500

360


20

鱼农桥街道中心幼儿园

2022

500

360


21

荆州开发区

北港小区配套园

2023

500

270


22

滩桥新城小区配套园

2023

500

270


23

黄荆庙还迁小区配套园

2023

500

270


24

纪南文旅区

凤凰幼儿园

2021

2079

450

已开园

25

枣林苑还建小区配套园

2023

800

180


26

江陵县

资市镇银杏幼儿园

2021

500

180

已开园

27

白马寺镇桂花幼儿园

2021

362

180

已开园

28

江陵县机关幼儿园

2022

1900

360


29

发展小区配套园

2023

234

180

待装修

30

奥林花园小区配套园

2023

100

90

待装修

31

松滋市

划子嘴幼儿园

2021

2600

450

已开园

32

高成幼儿园

2023

500

270


33

公安县

实验幼儿园碧桂园分园

2021

245

270

已开园

34

麻豪口镇竹溪幼儿园

2022

986

270


35

公安县毛家港镇中心幼儿园

2022

983

280


36

红星城市广场小区配套园

2023

275

270


37

御景学府桃园小区配套园

2024

200

180


38

利达豪庭小区配套园

2024

300

270


39

香榭书郡小区配套园

2024

200

180


40

城南春天小区配套园

2024

500

360


41

城南阳光小区配套园

2024

300

180


42

石首市

桃花镇第二中心幼儿园

2022

548

180


43

小河镇第二中心幼儿园

2022

840

360


44

实验幼儿园陈家湖园区

2022

9000

500


45

监利市

分盐镇中心幼儿园

2021

125

60

已开园

46

新沟镇中心幼儿园

2022

625

360


47

汴河镇剅口中心幼儿园

2021

538

360

已开园

48

城北幼儿园

2021

4000

450

已开园

49

红城乡姜吴幼儿园

2021

350

180

已开园

50

福田寺镇中心幼儿园

2022

375

180


51

尺八镇姜李中心幼儿园

2022

375

180


52

柘木乡第二中心幼儿园

2022

375

180


53

栖湖幼儿园

2022

220

180


54

江城壹号小区配套幼儿园

2023

300

270


55

网市中心幼儿园

2023

500

270


56

三洲镇中心幼儿园

2023

500

270


57

洪湖市

忆美领秀城幼儿园

2022

450

180

已开园

58

城东公办幼儿园

2022

4400

360


59

燕窝镇胜利村幼儿园

2023

500

180


政策解读《荆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