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十四五"规划

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荆州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5-23 09:03

来源: 荆州市人民政府网

字体大小:

第一章发展形势和总体要求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商务系统以党的建设为统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巩固改革成效,增强流通能力,提升发展质量,畅通开放渠道,精准服务企业,全市商务经济呈现发展迅速、稳中提质、模式创新、亮点纷呈的良好态势。

(一)内贸流通扩容升级。一是总量规模稳步增长。“十三五”期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86.14亿元,年均增长6.3%二是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城乡商业网络体系更加健全,现代商贸设施加快建设,核心商圈逐步形成,社区商业、乡镇商贸等服务功能持续拓宽。城乡双向现代流通网络基本建成,商品交易市场加快整合转型。国家级荆州淡水产品批发市场、华中农资农机批发市场和华中汽车城已初步建成运营;中农联荆州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城(中农绿城)项目、中农批闽洪国际水产城项目、荆州综合保税区项目纳入省重点项目库。三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电子商务年均增速达35%,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势头良好,实现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市全覆盖。2020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26.89%。四是主体培育卓有成效。实施“荆楚优品”工程,荆州知名品牌和老字号品牌加快发展。沙市区小胡鸭系列产品、荆州开发区皇冠牌系列调味品、石首笔架鱼肚和绣林玉液窖藏酒、松滋白云边系列酒、公安黄山头酒、江陵楚三湖黄桃、洪湖藕带藕汤8个产品入选湖北省《荆楚优品》目录,企业竞争力持续增强;全市商品交易市场达178家,其中年销售额过百亿元4家,过十亿元10家。五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化放管服改革,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建立生产、经营、市场、产品监测及评估机制;强化市场秩序,建立信用承诺制度,加强商务信用体系建设,依法整治市场违法违规行为。

(二)对外贸易提质增效。是规模总量持续扩大。全市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7.5%,总额达78亿美元。其中,外贸出口66.3亿美元,年均增长7.1%,新增外贸进出口产业备案企业489家。二是出口结构不断优化。以化工产品为主的出口商品结构,逐步向扩大机电产品、石油装备、光电、轻纺产品、服装和农产品出口方向调整,机电产品占比逐渐提高,汽车零部件、纺织、石油装备成为国家级转型升级出口基地;产品出口市场已扩展到168个国家和地区,对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的出口占比不断提升。三是贸易形式不断拓展。加工贸易、服务贸易、跨境电子商务等得到较快发展,交易额总量增加。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年均增长35%以上,总额达45.7亿元。四是服务机制持续优化。外向型经济协调机制、外贸政务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外贸综合服务中心搭建完成,精准助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三)双向投资同步发力。五年来,利用外资平稳增长。全市新设外商投资企58家,累计实际使用外资3.5亿美元。2020年实际使用外资达到8684万美元,居全省第7,同比增长75.1%,居全省第1;利用外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比重由“十二五”的50.4%增长为55.59%;重大外资项目相继落地,投资过5000万美元的企业12家。对外投资步伐加快。新增对外投资企10家,总投资8205万美元,比“十二五”增16.8%;对外投资企业累计达到33家,投资总额达到2.7亿美元。洪城通用的印度尼西亚水电站项目、久鑫织业的塔吉克斯坦新型建筑材料项目、万纳商贸的越南纺织项目被纳入全省“一带一路”重点支持项目库,总投资2800万美元。三是对外交流日趋活跃。组织300余家企业参与“走进非洲”“走进美洲”“一带一路”、世博会等重大系列经贸活动,签订贸易合同订单达10多亿美元。

(四)口岸平台成势见效。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荆州协同区成功获批,松滋车阳河海关监管场所顺利通过验收,荆州综合保税区申报取得较大进展,荆州港水运口岸运营范围进一步扩大。通关环境持续优化,实施口岸通关提效降费,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企业入驻率和使用率达95%以上;完善口岸查验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全程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缩短口岸进出口通关时间,出口单票最快通关时效由原来的1小时缩短至现在的1分钟以内。荆州港集装箱吞吐量累计实现58.28万标箱,“十二五”增35.13%

(五)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监利市成功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县(市);有三农考核任务的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国家级或省级)实现全覆盖;松滋市“楚味在滋”、江陵县“千里江陵”、石首市“玉石首”等区域公共品牌在微信、抖音等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带货效果显著,“一县一品”工程初见成效。电商经营规模居全省前列,2020年,网上零售额实现427.7亿元,同比增长23.58%;全年农产品网上零售额实85.1亿元,占全市网上零售总额19.9%。跨境电商企业和服务机构达到53家,跨境电商创业园加快建设。

“十三五”期间,荆州市商务发展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为:实体商业发展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不高,线上与线下、内贸与外贸融合发展有待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存在短板,公益性和冷链物流、终端配送等流通体系建设投入不足,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外贸出口总量偏小、结构不合理,产业优势不突出,供应链发展水平不高,流通引领生产、促进消费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强化;优质复合型人才短缺,管理体制机制等制约因素仍然存在,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面临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化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局起步相互交融,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广泛深远影响,荆州商务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总体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国际环境。全球经济贸易增长趋缓,跨国直接投资持续低迷,国际引资竞争加剧,我国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面临较大压力。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RCEP、中欧BIT等贸易投资协定签署实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加快。随着信息服务等新型贸易快速发展,跨国自贸区及贸易协定加速重构,服务贸易、自由贸易有望快速增长,必将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加速转型,促进区域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二)国内环境。我国正在加快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日益显现,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政策持续推进培育和壮大内需市场,国内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消费动能转变加快。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高标准高水平建设自贸试验区,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多层次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

(三)省内环境。全省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多年积累的综合优势没有变,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没有变。国家长江经济带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省委“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布局战略以及“宜荆荆恩”城市群打造的实施,以及系列含金量较高的政策文件出台,为全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布局等规划了蓝图,为长江沿线城市带、省内城市群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

1-1 荆州与周边城市2020年商务发展主要指标比较

城市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增速(%)

出口总额

(亿元)

增速(%)

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

增速(%)


荆州

1284.49

-23.2

103.2

9.8

8684

75.1


宜昌

1391.12

-18.7

184.2

-5.5

14144.4

-53.2


襄阳

1567.3

-19.8

197.9

0.4%

83000

-13.2


荆门

779.31

-15

58.2

-5.6

12507

-74.6


仙桃

381.93

-14.2

225.5

313.5

3343.86

1.1


数据来源:各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比较分析:与省内周边城市相比,2020年荆州内贸发展水平略滞后于宜昌、襄阳,强于荆门、仙桃,但增速最低,表明需稳优势补短板明确发展增长点;出口贸易总额则与宜昌、襄阳、仙桃差距甚远,五城市增速的两级分化,也表明荆州只要找准原因寻求突破性发展则上升空间巨大;荆州实际利用外资增速一枝独秀但总量偏低,呈现出基础薄弱发展后劲充足的明显特征。


(四)市内环境。一是战略机遇叠加。荆州正处于政策加持窗口期、疫后恢复成势见效期、新旧动能转换期、综合优势重塑期、蓄积势能迸发期。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协调发展、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国家战略加快实施,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等“金字招牌”赋能产业升级,为荆州商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二是发展基础较好。荆州常住人口557万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明显,人均家庭总支出中消费性支出占比超过60%其中生活服务、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支出所占比重逐渐增长,消费市场需求趋于多元化,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荆州商务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新动力。经过多年的接续发展,空间布局更加合理,生态环境更加优化,交通环境更加优越,工业底盘更加坚实,消费活力更加旺盛,发展后劲更加充足,将迎来强基筑底、提级跨越的蓄积势能迸发期。三是发展底盘夯实。逐步形成了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医药化工、轻工建材、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优势主导产业,以国家级淡水产品交易中心和荆州高新区农产品交易市场为代表的城乡双向流通体系建设,以熊家冢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方特东方神画荆州园博园为代表的荆楚文化旅游、以关公文化为代表的三国文化旅游、以长江文化及洈水、洪湖、天鹅洲湿地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交融汇聚的全域旅游建设,为荆州商务经济创新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三、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以及对商务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融入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和荆州市建设鄂中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布局,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持续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完善平台功能,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全面提高商务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区域性开放型经济高地、区域性电子商务示范区。

四、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将创新摆在商务发展的重要位置,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作为驱动我市商务发展的关键动力。突出数字引领,加快推进商务数字化、数字商业化,培育商务经济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激发实体商业活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流通领域要素高效整合。积极推进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多元化发展,发挥新型消费引领带动作用,助力商务经济可持续发展。

——坚持协调推进。统筹规划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均衡性,推动商务发展与食品加工产业、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产业等传统支柱产业,以及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煤炭能源等优势产业,旅游、会展等服务业跨界融合发展,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均衡发展,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协调发展,实现商务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坚持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培育绿色流通主体,推广绿色流通技术和标准,鼓励支持绿色采购和销售,引导促进低碳生产,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发展共享经济,厉行勤俭节约,打造绿色商品供应链,在消费升级中抢占“绿色消费”发展先机,最强最优做好绿色经济,增强绿色发展实力。

——坚持开放融合。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丰富对外开放内涵,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贸易为先导,以开放平台为载体,提高商贸流通开放水平,加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联动发展,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国内外市场互联互通,实现资源要素高效整合,培育区域发展新优势。

——坚持共享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优化商务资源配置、拓展商务发展空间,提高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均等化水平,努力构建城乡一体、惠及全民的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实现城乡之间、内外之间、区域之间资源和利益共享,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更好践行商务为民理念。

五、发展定位

立足荆州加快建设鄂中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湖北高质量发展重要一极的目标定位,以增强商业集聚力和辐射力为目的,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区域性开放型经济高地、区域性电子商务示范区建设格局,推动形成网点充分、布局优化、结构合理的商务发展体系。

——区域性消费中心。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交通运输、商贸物流优势,加快建设国家级农产品交易、配送、储备中心。发挥“百年商埠,江汉明珠”的商贸发达优势,优化网点布局,升级服务平台,创新流通业态,线上线下融合发力,提质传统消费,发展新型消费,形成以中心城区为依托,辐射县市和周边区域,综合承载能力强的商贸消费集聚区,创建国家级流通节点城市。

——区域性开放型经济高地。立足湖北自贸试验区荆州协同区建设,推动荆州综合保税区申报建设,以荆州港水运口岸临时对外开放申报为切入点,推进进境肉类、水果、特色商品指定口岸建设,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构建铁水公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搭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一体联动、结构优化的多式联运服务体系,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扩大国际国内产能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打造外贸综合竞争新优势,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快构建东西南北四向拓展、人物资信四流融合、铁水公空多式联运的现代交通物流体系建成区域性开放型经济高地。

——区域性电子商务示范区。结合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等外贸优势产业和荆楚文创产品、特色淡水产品、农特产品、婴童服饰等发展基础良好的优势产品,重点推进跨境电商B2B接出口”“网购保税进口”,着力打造行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平台,优化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网络,构建优势产品电子商务生态链,争创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及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成区域性电子商务示范区。

六、发展目标

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对标“五区五中心”建设,为加快建设鄂中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贡献商务力量。

(一)内贸消费扩容提质。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通过提升消费品质、完善商贸设施、创新营销模式、健全流通体系等举措,着力构建现代化商贸流通体系,加快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持续拉动能力。

(二)开放型经济创新发展。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打造加工贸易产业集群;加大吸引外资力度,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积极推动医药、化工、汽车零部件等优势产业参与国际合作,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

(三)开放水平全面提升。加快推进荆州综合保税区、湖北自贸试验区协同区、临空经济区进境肉类、水果、特色商品指定口岸、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规划建设,加大口岸政策支持力度,助力口岸物流通道建设,提升口岸综合服务能力。构建高水平、深层次、宽领域的区域开放合作体系,建成长江中游多式联运节点和外向型产业高地。

(四)数字商务发展壮大。服务荆州建设鄂中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路径,联通线上线下、生产消费、城市乡村,打造荆州电子商务城市辐射圈,推动两湖平原区域协同发展。着力智慧商贸,创建新型消费引领示范区;依托优势产业,建设B2B电子商务转型区和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凸显地域产品特色,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先导区。

依据商务部、省商务厅规划指标及荆州市商务经济发展特点,从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对外投资等四个方面设计荆州“十四五”商务发展主要指标,如表1-2示。

1-2 荆州市“十四五”商务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类别

指标名称

2025年目标

年均增速

国内贸易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500

10%-12%

网上零售额(亿元)

1000

20%

限上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

98%

——

对外贸易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40

15%

出口总额(亿美元)

35

15%

跨境零售电商出口总额(亿元)

10

35%

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亿美元)

8

——

加工贸易总额占出口总额比重

25%

——

引进外资

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亿美元)

[12]

10%

外资企业引进数(家)

[60]

——

对外投资

对外投资总额(万美元)

[6800]

10%

新增对外投资项目数(个)

[5]

——

备注:表中数据[ ]内为5年累计数

第二章加快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优化城镇商业布局,创新商贸流通体系,促进城乡商贸流通,提升消费能级,深挖消费潜力,加快推动消费回补,巩固提升核心商圈,做强细分领域龙头,培育有影响力的本土消费品牌,加快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

一、优化商业发展布局

(一)优化中心城区功能布局。按照“北稳、西融、东进、南跨”思路,优先推动交通跨江、产业跨江,加快构建城市发展大格局。适度超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各区(功能区)高起点规划设计、高水平打造重点功能片区。市本级推进“大学城”片区建设,荆州区推进“古城小样板”片区建设,沙市区推进“关沮新城”“城市新客厅”“白水滩”“滨江风情带”片区建设,荆州开发区推进“综合保税区”“开发区中心商务”片区建设,纪南文旅区推进“大遗址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廊道”片区建设,荆州高新区推进“全国农产品集散中心”片区建设。

(二)优化城市商业网点布局。结合城市建设规划,围绕荆州古城疏散与保护、旧城改造升级、新城扩容提质,依托旅游文化资源和运动休闲设施,推动北京路核心商圈功能提升,推进商业街提档升级,重点打造荆街、新天地商业步行街、楚肆水街等特色街区,优化城市社区商业网点布局,形成核心商圈引领、重点街区带动、社区商业配套的良好局面,加快商旅文体融合步伐,形成层级分明、跨界融合、模式创新的现代化城市商业网点体系,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生态文明城市。

(三)优化县域商业体系布局。建设改造一批县城综合商贸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鼓励引导商贸流通企业在乡镇新建商业服务设施,鼓励农村电商服务站点、益农信息社、供销e、村邮站等多站合一、服务共享,推动购物、娱乐、休闲等业态融合,提升农村消费层级。因地制宜发展镇域经济,推进“擦亮小城镇”行动,建成一批商贸物流重镇。

专栏2-1  商业发展布局专项

1.核心商圈建设工程。对标全国商圈标杆,优化规划布局、加快业态升级、提升软硬件水平,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主题旅游商业中心、都市文娱休闲商业中心和大学城商业中心建设发展,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主题旅游商业中心沿人文旅游线路,推动荆州古城东门-万达商圈、荆北高铁商圈、方特东方神画乐园、城市新客厅互联互通,融合荆州历史文化底蕴和新兴商业,重点推进东门商圈升级改造。都市文娱休闲商业中心依托荆襄河-江津湖一带“三横四纵”交通格局联通北京路传统核心商圈和沙北文化体育新城商圈,加快北京路人信汇、美佳华、安良、中商百货商业带高品质、现代化升级改造,建设吾悦广场新商圈,加强新图书馆、体育中心、市民之家、奥体中心等重大文体设施与周边商圈的联动效应,提升都市商圈对高端商业要素的磁吸能力。大学城商业中心立足长江大学、荆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集中的城南片区,发挥人才主导型聚集区优势,加强大学城核心区资源挖掘,凝聚生活消费,提升品质消费,发掘高端消费层级潜力,以情景式、体验式消费为核心,引导以年轻人为主的社交化消费,形成新生代消费向心力,带动商业服务、职业培训、配套设施、旅游休闲,打造大学城商业服务圈;同步依托荆州科创大走廊建设,连接开发区、高新区、文旅区三大功能区,强化“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打造创新产业集群,完善功能布局,保障职住平衡,推动大学校区、产业园区、城市社区“三区融合”,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彰显城市新形象。

2.特色商业街建设工程。充分挖掘荆州商业内涵和消费潜能,强化现代商业时尚元素和旅游观光、文化创意的结合,建设具有商旅休闲、文化创意、特色餐饮、文旅康养等主题鲜明的特色街区,带动人气形成商业氛围激活城市活力,包括商旅文化一条街、美食一条街、夜市一条街等。规划项目有:沙市特色餐饮“四方街”、新天地商业步行街、荆街、纪南楚肆水街等,争创省级示范步行街;松滋博森翰林城商业街区、石首夜间经济美食街、洪湖沿江特色商业街区、湿地新城生态文旅街区、公安县牛肉美食街、瑞阳美食文化街区等,争创省内知名的县市级特色商业街。

3.智慧社区商业建设工程。加快社区商业中心建设,打造高水平智慧社区商业便民服务体系。加快老旧社区改造和新建社区建设,完善中心城区和新建大型居住区的社区商业配套,保证新建居住区商业服务基础设施建筑面积占比不低于10%,明确业态设置规范,支持配置具有一定公益性质的商贸业态。提升社区公益服务和便民商业服务水平,建成15分钟步行生活商圈;推广“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等新型模式,打造以“多层次实体店、跨区域网络店和高效率城市配送网络”为框架的包含多种民生服务在内的一站式“宜居生活广场”,实现到店体验服务、到家云服务、到点智慧服务。

二、创新商贸流通体系

(一)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依托地方特色资源和特色产业优势,坚持撤转并改共举,推动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加快市场平台化发展,提高市场组织化、集约化能力,促进市场与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现有专业市场的集聚效应,形成流通市场主体活跃、交易便利化程度较高的大型专业市场集群,不断扩大商品流通规模,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供需匹配水平。

(二)推动实体商业数字化建设。加快实体商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积极推动消费数字化转型,推动大型实体零售终端向场景化、体验化、互动性、综合型消费场所转型;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多样化、个性化、体验式的各类新型业态,补齐仓储式商场、无店铺商店等新型零售业态空白。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发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社区电商、云逛街等新模式。鼓励企业利用各类网络平台,优化社会闲置资源配置,拓展产品和服务消费新空间新领域;加强社区商业网点与电子商务企业融合互动,探索智能生活新模式,整合零散社区服务资源,打造多层次、多业态的便民服务体系;推动传统服务业电子商务应用,促进居民服务业向便利化、品质化、精细化发展;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批发企业(市场)开设网上贸易平台,开拓网络批发渠道。

(三)推动流通主体品牌化建设。通过品牌化建设工程,培育纳新一批、挖潜提升一批、引进发展一批、扶持壮大一批,推动形成商贸企业培育长效机制。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强化特色错位经营,推行差异化发展。支持本土商贸企业创品牌集约化发展,开展多种形式合作,提高规模化、组织化、信息化水平。支持龙头商业企业由单一功能向采供、配送、金融和信息等服务功能拓展,实现产销对接,转型升级为供应链服务商、全渠道平台商、商业集成综合服务商,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对外辐射力。

(四)推动流通体系标准化建设。强流通基础设施、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农产品溯源、便民服务等重点领域标准制定,以及流通标准实施应用机制、实施后评估机制的建立。积极发展城市共同配送,加快构建以物流分拨中心、公共配送中心和末端配送网点等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的城市物流配送体系。

专栏2-2  流通体系创新建设专项

1.交易市场一体化建设工程。根据中心城区总体发展规划及荆州重点商品交易市场特点,实施大型交易市场“退城进郊”,支持小规模低层次市场开展“撤、转、并”升级发展,规划建设:两湖绿谷特大型批发交易市场、中农联荆州智慧云仓城等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国家级荆州淡水产品批发市场、锦欣水产品批发市场、闵洪国际水产城等大型水产品市场;荆州高新区华中冷链中心;竹叶山车世界、华中汽车城等大型汽车市场;荆北片区家居建材市场产业集群;百盟光彩商贸城日用品专业市场群;华中农资农机批发市场;东、西(高速路口)钢材大市场;长湖花木大世界专业市场等各类专业市场40个,专业市场规模达到400平方米。重点建设发展江陵煤炭储配基地,实现产商融合发展。

2.菜市场便民化建设工程。制定中心城区菜市场更新改造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支持发展一批、提档升级一批、改造重建一批、淘汰关停一批、对标整治一批”,对中心城区菜市场进行改造升级,全面提升菜市场硬件设施和经营管理水平。支持社区菜店建设,鼓励市场主体开展社区菜店连锁化经营,优化市场配置,努力解决新建小区居民买菜远、买菜难的问题。支持大型商超开展生鲜业务,拓展生鲜经营面积,支持生鲜电商、社区电商发展,引导市民“网订店取”成为消费新常态。

3.实体商业数字化建设工程。引导安良百货、中商百货等百货店进行智能化改造升级,对部分功能单一、定位局限的传统百货店实施功能更新,提升档次和服务水平。重点打造4-5家大型综合超市以及超市龙头企业,引导超市企业进行有序、合理的网点布局,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有步骤地增加家电、科技消费品等品类大型专业店的配置,在荆北、沙北新城区及荆州高新区、纪南文旅区等功能区围绕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等内容打造体验式中型主题购物中心。

4.商贸企业品牌化建设工程。出台品牌扶持政策,支持小胡鸭、皇冠调味品、活力28等老字号和荆楚优品企业加大品牌形象宣传和实行品牌创新战略;鼓励传统商贸企业利用大数据等手段,按照消费需求逆向整合各类生产要素资源,打造个性化产品,开发自有品牌;积极引进具备独特品牌价值和先进品牌运营模式的国内外知名大型商业企业。

三、畅通城乡商贸物流

(一)搭建城乡商贸物流网络。突出荆州市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地位,实现农产品进城、消费品及农资产品下乡的城乡物流双向流通。促进农贸市场转型升级,分级分批改造农批市场,畅通“菜园子”产品供应渠道,达成“补缺口、广覆盖、惠民生、促公益”。建设城乡物流配送体系,构建农产品产销一体化流通链条,推广农超、农商、订单农业等多渠道对接方式,打造农商互连农产品供应链,形成“横向布点,纵向连线,区域成网,城乡贯通”的城乡连锁配送体系。

(二)打造商贸物流集散地。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与浩吉、二广、许广交通干线“带轴交汇”,“公铁水空”无缝对接,“江海直达”顺畅便捷的交通优势,出台支持荆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壮大商贸物流市场,大力发展规模化商贸物流产业,构建多层次物流通道体系,重点推进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建设项目,优化完善物流园区空间布局,鼓励传统货运站场向物流园区转型升级,支持知名快递企业在荆建设区域性总部,培育发展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建设煤炭储配交易中心、农副产品加工贸易中心、大宗商品交易集散中心。

(三)发展冷链物流和应急物流。鼓励建设节能环保型冷库或对既有冷库进行改造;支持优势产业、产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配套建设具备预冷、加工、冷藏、配送、追溯等功能的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推行符合国际标准的质量认证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追溯制度,推广应用保鲜、制冷保温国家技术标准,加RFID(射频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建立生鲜农产品全程监控平台,提升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化水平,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以大型商贸企业、物流园区为依托,建设救援物资集散中心,支持商贸物流企业建设肉类、果蔬应急储备库和应急配送中心,构建重要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

专栏2-3  城乡商贸物流建设专项

1.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工程。重点建设以荆州高新区全国农产品集散中心为载体,以两湖绿谷市场搬迁、中农联智慧云仓城和锦欣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为契机,按照第四代农批市场建设标准要求,发挥农业大市优势,积极引进在农批市场智能化运营管理方面技术先进、资源丰厚的优质公司团队,着力打造高度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标准化,立足两湖、服务华中、面向全国,集农产品交易、产地集配、物流分拨、供应链管理等为一体的全国一流农批市场体系。荆州市的其他县市,可以规划建设一批中小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形成多层次、差异性的农产品批发体系。鼓励农产品批发户投资入股各级批发市场,实现资金、技术、人才、客户、信息等资源和要素的快速高效聚集,做大做强荆州市农产品交易市场。根据荆州市农产品地域、品类、季节性等特性统筹规划建设监利、公安两个大中型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辐射江北江南片区,与松滋、石首、洪湖、江陵同步规划建设。

2.重点物流园区建设工程。当前荆州各县市区已基本进入高速东西南北纵横连通的时代,“十四五”期间可依托高速路网、港口、铁路站场、机场等交通节点,着力打造荆州综合保税区现代物流园、沙市岑河空港物流园、高新区农产品新零售智慧物流园等物流园区。

3.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工程。规划建设荆州高新区冷库片区,适时对城区现有的两湖冷库、十号路冷库、北湖冷库、天山福冷库、小西湖冷库、大明冷库等进行分批迁移,引导中心城区冷库向高新区聚集,形成冷链、冷库集群,创建省级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提升城市消费能级

(一)推行高品质消费。坚持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大力培育“四新经济”,发展平台经济、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创新业态模式。提升传统消费品质,推动业态升级,打造消费新场景,挖掘消费新热点,丰富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文化创意消费等业态供给。大力发展“首店经济”“首发经济”等新业态,引进优质商家、高端品牌进驻,增加优质商品和服务供给,提高商圈消费集聚水平。打造沙市洋码头文创园、郢城文化园等高品质消费集聚点,努力壮大消费新增长点。深挖消费潜力,做强细分领域龙头,巩固提升核心商圈,培育有影响力的本土消费品牌。

(二)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消费。推动实体商业转型升级,打造一批商旅文体联动示范项目;促进传统百货店、大型体育场馆、闲置工业厂区向消费体验中心、休闲娱乐中心、文化时尚中心等新型发展载体转变;推进体验式智慧商圈建设,促进商业模式和业态优势互补、信息互联互通、市场资源要素共享。

(三)推进生活服务消费。以丰富消费选择、挖掘消费潜力、强化融合发展、推动互促共赢为目标,促进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家政、教育、信息等服务消费领域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云旅游、云演出、云阅读、在线远程体育健身等线上营销新形态。建设城市十五分钟生活圈,培育具有网络化、便利化、体系化服务的社区商业,让广大消费者有更大的舒适感、获得感、愉悦感和沉浸感。引导实体商业设施引入特色文化、休闲等资源,向多功能、复合式经营场所升级。积极开发便民亲民、功能复合、服务优良的服务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挖掘和释放融合型消费潜力

(四)推广夜间消费。按照“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分类培育”原则,着力发展“时尚活力型、商旅融合型、便民服务型”夜间经济形态,营造开放、有序、活跃的夜间经济环境,完善“食、游、购、娱、体、展、演”全要素夜间消费布局,支持特色街区打造“夜间经济示范街区”,打造“夜荆州”地标,推动 “夜商圈”建设,通过打造夜间文化消费“IP”活动,开发夜间旅游消费打卡地,发展具有创新引领和品牌吸引力的夜经济消费业态,扩大高品质夜间消费供给,引导夜间消费新风尚

(五)推导绿色安全消费。规范消费行为,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消费观念,培育绿色消费主体;严格市场准入,增加生产和有效供给,推广绿色消费产品;完善政策体系,开展营养餐厅、营养健康食堂建设,营造绿色消费环境;实施放心消费举措,凝聚力量打造消费者“敢消费、愿消费、乐消费”环境,增强消费信心,释放消费潜力。推进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工作,配合城管部门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开展垃圾分类相关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促进垃圾减量化;引导鼓励回收龙头企业以连锁经营、授权经营等方式整合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加快培育再生资源回收市场主体,提升回收利用综合能力。

专栏2-4 消费能级提升专项

1.服务消费提升工程。培育消费促进活动(节会)品牌,继续举办“荆楚美食节”“荆州味道龙虾节”“荆楚三湖锦绣黄桃采摘节”等活动;打造荆州智慧餐饮服务平台,挖掘、运用餐饮业大数据,形成荆楚饮食文化,宣扬荆州特色美食,引导促进餐饮消费;支持楚菜特色餐饮企业打造餐饮品牌、发展连锁经营。支持商业企业提供精神层面的服务消费,如文化消费、健康消费、知识消费等。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鲜活农产品、家政消费、养老消费、信息消费、农村消费等。

2.“点亮荆州”夜消费促进工程。结合荆州自身历史文化古城和商贸名城的城市特点,布局城市发展夜间经济功能区域,创建省级夜间消费聚集示范区。推出“荆州古城灯光秀”等景观亮化工程,开通夜间交通公交线路或延长公交运营时间,适当延长垃圾清运时间等配套措施;举办“促进夜间经济消费月”活动,支持商家延长营业时间,打造夜间经济街区;开通深夜影院、深夜书店,以及主题乐园、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的夜间场等,为居民和游客提供差异化、多元化的夜生活;打造荆州文体特色夜消费“打卡”景点,如“荆州古城夜跑”“夜宿博物馆”“夜游洋码头”等。

3.绿色消费价值链建设工程。开展反过度包装、反过度消费行动,着力整治以奢华包装为代表的奢靡之风,在端午、中秋、春节等重要节日期间,以粽子、月饼、红酒、茶叶、杂粮、化妆品等商品为重点,开展定期专项检查,加大市场监管和打击力度,严厉整治过度包装行为,坚决制止商家在销售奢华包装产品中存在的价格欺诈、不按规定明码标价等违法行为。加强宣传教育,抵制过度消费,改变“自己掏钱、丰俭由我”的错误观念,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氛围。鼓励绿色专柜、绿色商店、电子商务平台销售绿色产品,建立绿色产品的可追溯体系,建立绿色供应链,保证绿色产品从产品的生产到消费的全产业链质量安全,为绿色消费提供保障。

第三章推动开放型经济创新发展

持续扩大对外贸易规模,进一步优化外贸结构,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着力优结构、提质量,提升引资综合竞争优势。支持企业参与全球产业链重塑,促进国内外产业协同,引导对外投资有序平稳发展。

一、壮大外贸市场主体

(一)引资强贸。紧盯全球行业领军企业开展投资推介活动,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关键零部件和战略资源性产品等领域的旗舰型企业,强化外资大项目的支撑引领作用,引导外资投向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吸引产业版块相关中小外贸企业协同发展。针对重点产业薄弱环节,发挥产业基础雄厚、产业配套齐全、基础条件完备等优势,引进补链型、强链型外资项目,形成产业集群。拓宽服务业利用外资领域,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生活性服务业为补充的利用外资结构

(二)培优扶小。推动企业主体进一步发展,做大做强民营企业、壮大外资企业、培育总部型、跨国型企业,带动中小外贸企业联动发展;充分发挥大型企业集团实力雄厚、科技领先、市场占有率高的优势,推动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股;加快认定和扶持一批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中小外贸企业提供优质大通关、大物流全程信息服务;培育一批中小微贸易企业,通过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以及品牌价值创新等,精心培育拳头产品,提升细分市场国际竞争优势;加速培育民营加工贸易企业,并做好相应的配套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对加工贸易龙头企业实行“一企一策”跟踪帮扶。

(三)提档升级。促进外贸企业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加大生产设备和工艺设计等方面技改的扶持力度,健全和完善外贸企业的质量标准化意识和质量检测体系,支持外贸企业积极与国外名牌厂商合资合作,并鼓励生产制造性外贸企业强化上游的设计、研发、采购环节和下游的储运、营销、服务环节,促进外贸企业提供高品质、多样化的产品系列,并借此提升自身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使之成为国际产业链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供应端。

专栏3-1  外向型经济提质增效专项

1.产业扶持计划。以引进跨国公司、外向型企业为重点,大力推动荆州特色优势产业开放发展。打造以化工、石油机械、光电、精密加工、农产品为支柱的出口产业链群,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松滋市、公安县、洪湖市为重点,带动全市进出口体量不断扩大的总体态势。引导一大批代加工企业转型升级为自营加工企业。在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生态养生等特色领域培育一批优质中小型贸易企业。

2.名企建设计划。大力推动企业按国际标准进行提升改造,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优质外贸企业。发挥汽车零部件、纺织国家级外贸出口转型基地优势,以化工、石油机械等行业为主导,推动外贸出口转型升级基地建设,打造楚源、安道麦、江瀚新材料、沙隆达、江汉精细化工、恒隆、四机、久隆、华意、宇祥、双港等一批外贸出口基地龙头企业。

3.优品培育计划。以荆州优势产业和特色资源为重点,深化供给侧改革力度,抓好外贸品牌打造和宣传推广工作,着手精细化工、体育、纺织服装等产业区域品牌建设,打造荆州企业产业产品品牌,形成梯次品牌建设层级。围绕禽蛋、小龙虾等农副产品,强化深加工力度,加大新产品研发,积极开展国际产品品牌认证,建立名优特产品追溯体系,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国际知名品牌。加强对荆楚特色工艺品和旅游纪念新产品的研发和传统技艺的传承,推动文旅商品和市场的转型升级。

二、加快外贸转型升级

(一)优化外贸结构。支持高新技术产品研发,推动进出口产品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和高效益转变,提高自主品牌、高新技术产品和知识产权出口比重。鼓励扩大先进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进口,优化进口商品结构。推动市场结构多元化和高端化发展,巩固深耕传统市场,大力开拓新型市场。

(二)丰富外贸方式。发挥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优势,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本地企业与加工贸易企业配套,创新加工贸易转移承接模式与发展方式,提高通用或核心零部件本土采购率与配套率,推动加工贸易延长产业链和扩大产业集群,实现加工贸易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服务贸易发展。加快服务贸易工作体系、政策体系、统计体系建设,实现文化、金融、教育、运输等业务全覆盖;促进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新兴服务领域出口,加强旅游、体育、餐饮等特色服务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

(三)创新外贸业态。借助电商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依托本地优势产业以及电商应用领先的行业企业,打造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鼓励本土企业充分应用境内外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贸易,通过海外仓、体验店等模式融入境外零售体系;利用荆州综合保税区“边建边用”,扩大跨境出口电子商务应用范围及规模,拓展跨境进口电商业务。

专栏3-2  对外贸易转型升级专项

1.产品结构调整计划。在继续保持化工行业外贸稳定发展的同时,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主动有序地实现外贸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提升石油机械、电子信息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适当降低化工行业出口比重,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鼓励加工贸易企业采用国际先进环保标准,获得节能、低碳等绿色产品认证,推进外贸产业结构的整体素质和效率向更高层次不断演进。

2.加工贸易发展计划。鼓励加工贸易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培养发展特色出口加工工业及生产性服务业,聚焦发展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石油机械制造、白色家电、生物医药等主导加工贸易产业,形成特色鲜明、多元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加强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承接配套产业转移。紧密结合当前国家加工贸易政策相关内容和精神,围绕荆州优势产业和优势资源,有针对性地寻找招商对象,确定引资重点,实行产业链招商,帮助配套企业延长“产业链”,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必要环境。

3.出口市场开拓计划。继续保持亚洲、北美市场稳定发展,鼓励、扶持各行业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大力提升对欧洲和其他新兴市场的出口额和出口占比,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不断优化外贸市场格局。重点抓好“百展行动”、广交会、上海进博会、港澳农产品展等展会,持续组织参加亚欧展、西博会、南博会、东盟展,保持展会订单。政府组团集中参展,出台出口退税、补助等扶持政策,鼓励企业积极走出去,力争年均参展次数达到150场次以上。

三、增强加工贸易动能

(一)打造加工贸易产业集群。瞄准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先进制造等中高端产业,打造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加工贸易产业集群,聚焦发展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石油机械制造、白色家电、生物医药等主导加工贸易产业,构建特色鲜明、多元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推动“荆州品牌”向“国际品牌”升级。积极培育加工贸易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扩大贸易规模,逐步形成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新优势。加快构建以加工贸易企业为主体、中外合作产业园区为载体、开放型产业体系为支撑的开放型经济新体系,塑造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深入推进贸易强市建设。

(二)培育壮大加工贸易主体。抢抓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机遇,围绕主导产业开展专题招商活动,引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产型出口企业、外贸新业态企业。加速培育民营加工贸易企业,做好相应的配套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加工贸易龙头企业实行“一企一策”跟踪帮扶。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带动中小微企业深度融入产业链、供应链。

(三)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发展。依托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发挥荆州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明确招商引资重点,有针对性地锁定招商对象,实施产业链招商;鼓励本地企业与加工贸易企业配套,创新加工贸易转移承接模式与发展方式,提高通用或核心零部件本土采购率与配套率,推动加工贸易延长产业链和扩大产业集群,实现加工贸易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专栏3-3  加工贸易发展专项

荆州加工贸易产业集群规划以“一主两翼、分区协同”的发展模式进行建设,“一主”是指荆州开发区加工贸易区,“两翼”是指荆州区加工贸易区和公安县加工贸易区,各区开展差异化的特色建设,同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打响荆州品牌。

1.荆州开发区加工贸易产业发展计划。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吸引东部优势资源和先进技术,开展产业建链、强链、补链,助推现有产业结构升级,构建高端化国际化产业体系。重点建设“四个基地”,包括智能家电加工贸易产业基地、汽车零部件加工贸易产业基地、电子信息加工贸易产业基地、生物医药化工加工贸易产业基地。

2.荆州区加工贸易产业发展计划聚合区内长江大学、荆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资源,构建以用户企业为牵引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加大科研研发力度,致力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加快生产制造方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高端制造和服务能力,促进荆州区石油机械制造加工贸易产业持续健康绿色发展。发展重点是石油装备及配套产品、工程技术服务、延伸装备及产品、智能制造等,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世界级先进石油机械制造业集群。

3.公安县加工贸易产业发展计划重点打造智能制造与智能穿戴产品、医药健康、农副产品加工等细分产业智能穿戴和医药健康加工贸易产业基地,是以园区为支撑,建成以湖北车桥为龙头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加工贸易产业园、以凯乐科技为龙头的塑料新材加工贸易产业园、以嘉泰钟表为龙头的智能穿戴产品加工贸易产业园、以翔驰体育为龙头的体育用品制造加工贸易产业园。医药健康加工贸易产业基地,是以新生源、长江源、多瑞药业、格玛斯医疗器械等龙头企业为支撑,依托青吉工业园和孱陵工业园两大空间载体,聚焦氨基酸衍生品、医疗器械、现代中药、生物制造等领域,加快引进一批国内外龙头加工贸易企业,加速生物技术在生产、生活、生态各领域的绿色应用,推动医疗向精准医疗和个性化医疗发展,加快生物育种向高效精准育种升级转化。农副产品加工贸易产业基地,是依托南平镇本地粮油及大米等食品加工企业,打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贸易产业园;依托埠河镇葡萄精深加工为特色,以金秋农业为龙头,打造现代化葡萄深加工产业园;以中粮集团、金安纺织、黄山头酒、美灵宝等龙头企业为支撑,重点聚焦功能饮料、茶叶精深加工、果蔬精深加工、粮油精深加工等领域,构建现代农副产品加工贸易产业体系,建成国内知名的现代新型农副产品加工贸易产业集群基地和产品研发基地。

四、提高开放合作水平

(一)促进内外贸一体化。推进内外贸业务融合,建立内外贸营销一体化体系,积极培育具有内外贸业务的企业主体,增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双向投资的互动协调性,发挥走出去对外贸的反哺作用、引进外资对外贸转型的促进作用。

(二)夯实合作开放基础。建好汽车零部件、化工、纺织品等外贸出口转型升级示范基地。以“面向全国、连接周边”为目标,建设公铁水空联运大通道,构建区域性交通物流中心,提升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专栏3-4  开放新优势建设专项

1.对外合作开放计划。以大开放平台为抓手,着力构建水、陆、空及跨境电子商务为一体的对外开放平台体系。加大湖北自贸试验区荆州协同区建设,积极申报综合保税区、荆州港水运口岸开放项目,推进荆州沙市机场对外开放空港的申报,依托浩吉铁路开通荆汉欧、荆西欧班列,融入国际物流大通道,补齐开放通道短板,完善对外开放格局。推动本地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等行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应对经济全球化,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

2.对内区域协同发展计划。根据长江经济带发展、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等中央、省战略部署,加强与沿江、沿湖城市的横向联系与区域协作,积极融入“宜荆荆恩”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发展,构建以旅游为纽带、以产业为基础,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区域合作格局。依托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基地项目,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开放合作。

第四章建强高质量开放合作平台

统筹推进开放平台、贸易通道及口岸等开放支撑体系建设,深化制度改革创新,实现协同联动发展,提升开放能级。

一、创新建设荆州协同区

(一)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外向型产业在协同区布局聚集。实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推进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模式改革。制定外商投资激励政策,健全外商投资服务体系。清理针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不合理限制性措施,取消资质资格获取、招投标、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差别化待遇。支持外商投资设立航空运输销售代理企业。瞄准欧洲优势行业,加强与中欧产业深度对接。逐步扩大金融领域对外开放,促进跨境贸易、投融资结算便利化。增强金融服务功能,服务协同区市场主体。积极承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研发、管理咨询、工程设计等服务外包业务。深化海关“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探索实施进口概要申报、完整申报“两步申报”通关模式改革。积极与湖北武汉自贸试验片区建立合作机制,探索无特殊监管区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保税备货、保税交易、保税展示等机制。

(二)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等战略,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强与北欧、北美、东南亚、中非等区域经贸合作,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拓展多式联运,依托浩吉铁路,加强与交通枢纽城市以及沿海沿边沿江港口区域协作,健全高效衔接的多式联运体系。探索开行荆汉欧班列。探索建立与各边境口岸和港口政务互办、港口互通、监管互认的高效便捷通关模式,构建集保税、检验检疫、结汇、国际货代等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口岸。

(三)有序推进产业转移升级。绕协同区产业和政策,有序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产业转移,探索建立产业转移跨区域合作机制,鼓励以连锁经营、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探索设立市场化运作的产业转移引导基金,建立和巩固协同区在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创业辅导、信息咨询、技术支持、融资担保、成果交易、检验检测、认证等公共服务,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中介服务、社会参与“三位一体”整体联动的服务模式。有效推动其他省市企业到协同区开展分支业务,扩大范围,实现双赢。

(四)全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实施“自贸红利进园区”专项行动,支持协同区充分享受自贸试验区改革制度性成果。积极推广国家各批相关改革试点经验和最佳实践案例,率先推广湖北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成果。赋予荆州协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比照自贸试验区同步承接省级管理权限,最大限度下放市级管理权限,鼓励有利于协同区发展的重大事项集成创新,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容错纠错的正向激励机制。

二、大力发展综合保税区

(一)合理规划园区布局。以荆州盐卡港以及长江岸线资源为基础,对照综合保税区评分体系标准,扬优势、补短板,加快推动荆州综合保税区的申报和建设。综保区一次建设,一次封关,主要规划通关作业区、服务中心、保税物流区、口岸物流区、出口加工区等,重点开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等业务。综保区按照“边申报、边建设、边招商”原则加快推进2022年底前完成园区标准化厂房、仓储物流基地、展示交易中心、海关监管区、综合服务区等建设,完成综合保税区验收和封关运营,形成布局合理、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的综合保税区。

(二)加快构建产业生态。以发展石油装备、机电设备、汽车零部件等为主,同时服务华强方特等文旅企业游乐设备的保税检修。支持引进符合保税区发展规划的国际国内龙头型、旗舰型企业以及高附加值产业入区集中发展,引导加工贸易配套产业成链进入,支持引进培育一批服务重点开放型产业链的保税研发、跨境电商、检疫检测、融资租赁等新兴业态集聚式发展,构建起更加开放的产业生态。发挥综合保税区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全面提升空间承载能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自由化,助力荆州开发区建成资源链接高地和营商环境高地。

构筑口岸物流大通道

(一)发展多式联运。托长江黄金水道、“四纵二横一支”干线铁路网、“七纵三横一环”高速公路网、“一隧十桥”过江通道及“一港九区”港口布局建设,加快构建东西南北“四向”拓展、人物资信“四流”融合、铁水公空“四网”联运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围绕高速路网、港口、铁路站场、机场等交通节点,加快建设临港、临铁、临空的多式联运集散中心和智慧物流枢纽。以铁路、港口站点为核心,完善物流交通节点连接线建设,促进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全面建成以李埠物流园区、荆岳物流园区、荆西物流园区、荆东物流园区、江陵物流园区等物流园区和柳林洲临港物流中心、松滋物流中心、公安物流中心、石首物流中心、监利物流中心、洪湖物流中心等物流中心为基础的5+6”物流枢纽体系。建成以荆州为龙头,以铁路集装箱联运、国内外全货机运输和电子商务物流为核心的网络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联通“一带一路”市场,将荆州建成长江中游多式联运节点、大宗商品集散中心、集装箱枢纽港口、国家冷链物流交易基地。

(二)提升口岸功能。以推进荆州港水运口岸临时对外开放为切入点,充分发挥进境粮食特色商品指定口岸优势,启动进境肉类特色商品指定口岸的申报。适时开通上海-荆州往返江海直达班轮,促进口岸提质增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积极融入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串联荆州港、花山港、阳逻港,探索与沿海港口合作,推动江海直达航线和近洋航线建设,打造江汉平原最具影响的对外贸易港口。高效利用荆州段长江岸线资源,统筹纳入荆州港的规划范围。优先实施具有公共服务功能的大型化港口项目,大力建设保税物流中心(B),申请设立综合保税区。加快荆州盐卡港松滋港区海关监管场所、检验检疫查验场所“两区合一”建设。明确江陵、监利、石首等地各县市区港口的功能分工与发展重点,避免重复建设。重点推动荆州港以国际集装箱及件杂散货业务为突破口,依托港区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发展外贸运输业务,形成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

(三)增进合作共享。推动建立交流互通机制,发展长江经济带区域性航运中心,推动港口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协作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共同研议解决航运、物流和贸易企业在利用长江水道时出现的瓶颈问题。积极推进协同区荆州港与其他口岸之间合作,进一步改善口岸基础设施,推进信息平台共享建设,尽快实现物流运输体系和“通关一体化”以及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对接合作。

第五章 加强数字商务赋能增值

以商务为牵引,打造催生数字产业化、拉动产业数字化、推进治理数字化的重要引擎,推动数字商务深度融入生产生活各领域。

一、推动商产融合

(一)实施产业数字化“智造”行动。支持食品加工、装备制造、轻工建材、婴童服饰、特色农产品等优势产业“上云用数赋智”,提升供应链资源整合能力,促进荆州“制造”向“质造”、“智造”转型,助推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鼓励企业创新商产融合方式,借助新零售、无界零售、智慧零售等新业态、新风口赋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高供应链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打造产业链协同共赢生态体系。推进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创新,加快商贸流通转型升级,拉动优势制造业智慧化高端化发展。

(二)打造数字供应链能力提升工程。展数字供应链能力建设试点示范。鼓励有条件、有资源的企业联合数字技术服务商开发数字供应链平台,成为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商。鼓励中小企业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商发展可视化、弹性化供应链业务体系,提升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培育一批从事原材料供应、设计开发、生产制造、技术服务、仓储物流、托运快递、金融支付、咨询服务、市场营销、数据分析等领域数字供应链服务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开展联合采购、即时采购等数字化降本增效活动,深度融入供应链协同发展,依托荆州优势产业集群打造数字供应链网络。

(三)优化电子商务载体资源。扩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搭建人才交流服务平台、投融资对接服务平台、信息资源交互服务平台、行业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专业服务体系建设,为本地电商企业提供政策法规、大数据监测、新闻宣传、资源对接、项目申报等公共服务。壮大电子商务平台企业规模。坚持国内引进与本土培育并举,引进国内外知名电商平台来荆设立功能性区域中心,着力吸引国内头部电子商务企业来荆投资;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单独或联合开发本地垂直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支持大型专业市场自建电商平台,逐步建成第三方电商交易服务平台;支持现有平台企业完善升级产品功能,拓宽延展渠道市场,打响品牌知名度。建设电子商务集聚区。推进商产融合,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创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形成产业集聚优势;支持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设立,培育和引进数字商务运营服务机构,提高集聚区政务服务、专业服务、生活服务等要素保障能力,推动电子商务集聚区产城融合。

二、培育数字生活

(一)打造数字生活新场景。大力发展智慧零售,支持万达、吾悦、大润发、好邻居等传统商超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广自助终端、电子价签、智能货架等数字场景应用。鼓励餐饮酒店住宿等领域商业模式创新和智能化升级,加强社区智能快递柜、自动贩卖机等服务终端建设,丰富线下数字化消费场景。积极推进“商旅文体娱”联动互促发展,支持荆州方特、园博园、博物馆、群艺馆、图书馆等各类场所运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打通线上线下消费场景,提升消费体验。

(二)培育数字生活新消费。创新线上线下消费促进活动,鼓励发展新一代沉浸式体验消费。充分发掘荆州文化旅游资源,加快文化旅游资源数字化开发,发展在线内容消费,做大动漫游戏、网络文学、数字演艺、在线旅游、线上展会等内容产业。引导本市影院、娱乐场所、体育场馆等拓展线上营销及交易渠道,扩大消费规模。支持本地餐饮企业利用网络直播、微信小程序等扩大餐饮消费,开展视频营销、社群营销等打响本地特色小吃品牌。

(三)提供数字生活新服务。引进行业领域电商头部企业,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推动数字技术在荆政务服务、社会服务等领域深度应用,推动新兴数字服务消费。支持和培育本市供应链相对完整、运营模式良好、执行标准严格的商贸流通企业,发展“网上预约订单、电子结算支付、定点投递配送”等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打造本土生活配送品牌。鼓励超市、惠民菜店、便利店等生活服务业“一店多能”,积极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零售餐饮、家政养老、健康医疗、全民健身、美容美发、垃圾回收等便民生活服务,形成本地城市生活圈。

三、建设数字乡村

(一)强化“数商兴农”。加强农村电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产品产地集配和冷链等设施改造升级,发展订单农业数字农业,赋能产业升级。鼓励农村电商企业整合生产资料销售、特色餐饮、休闲观光、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等资源,发展乡村共享经济新业态。拓展各类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功能,创新发展电商服务、日用品超市、农资超市、金融服务、文化科技及惠农金融服务等面向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功能服务,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二)推进体系建设。鼓励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开展产销对接,推动“线上”农产品向地理标识化、企业品牌化、产品标准化商品转变,构建“消费品下行”与“农产品上行”双向流通的新型农业农村市场体系。鼓励物流企业、流通企业新建乡镇村级的商贸流通节点,鼓励交通运输、商务、农业、供销、邮政等相关部门和电商、快递企业等市场主体共享物流资源,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体系。支持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优化运营、强化功能,推动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物流企业、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联合提供物流配送及冷链仓储、人才培训、农村金融、农产品标准建设、检测检疫、安全追溯、质量监管等服务,促进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体系持续发展。

(三)培育地域品牌。支持全方位整合特色农产品、针纺、婴童、食品、酒类、生鲜、旅游等地方优势电商产品资源,系统开展产业品牌策划、包装设计、会展组织、宣传推介,形成彰显荆州地方特色的电商品牌。深入挖掘公安葡萄、洪湖藕带、荆州鱼糕、洪湖清水大闸蟹”等优势农产品资源,引入专业团队开展产品包装策划、网络营销、线上销售,做强县域电商。

四、促进区域协同

(一)推动跨境电商高水平发展。支持建设高质量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引导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人才、资本、服务等要素向跨境电子商务园区集聚,形成运营、客服、物流、金融、供应链、软件、大数据、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服务生态链。鼓励食品加工、婴童服饰等传统优势产业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引导新兴产业和电子商务有机结合,推进纺织、汽车零部件国家外贸出口转型升级基地建设,推动传统贸易做大、做强、做优。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跨境电商平台和供应链服务企业,加快打造跨境电商产业园、集聚区和企业孵化基地,培育本地跨境电商“小巨人”企业。

(二)促进电子商务区域协同发展。紧抓鄂、湘、赣三省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机遇,依托宜荆荆恩城市群,倡导区域间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服务资源、项目资金一体化建设,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协同发展。发挥荆州既有产业优势,加强与东部电子商务较发达地区产销动态衔接,构建优势互补、深度协同的电子商务生态链。整合两湖平原区域农业资源,鼓励企业借助电子商务扩大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加强品牌建设和输出,推动更多优质产品出海。

专栏5-1  电子商务发展专项

1.供应链综合服务商培育工程。加快培育一批本地供应链综合服务商,鼓励整合行业供应链上下游资源,构建供应链管理软件、资源交易与匹配平台、智能仓库和货柜、自动化和网络化的配送服务体系,加快供应链上线、上云,提供定制化供应链综合服务方案,实现采购、供货、流通等环节高效运转。

2.电子商务集聚区建设工程。加快推进湖北福楚光华电子商务创业园、岑河针织电商产业园、荆岑众创空间、丝路互连电商创业园等项目建设,规划建设高水平电子商务集聚区,鼓励一批优质电子商务企业入驻,形成集聚发展效应,培育现代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以电子商务、微企孵化为核心,融合电子商务金融、培训、推广、营运于一体的综合型园区。

3.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进一步完善县级、村级电商网点的网络空间布局,深度开展电子商务交易,实现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畅通,鼓励农产品网上产销对接、线上农商对接、农超对接,支持粮食、棉花、油料等大宗农产品通过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网上“卖全国、买全国”的B2B模式,打通农产品线上线下流通通道。

4.县域电商名片塑造工程。重点宣传沙市婴童装和调味品、荆州鱼糕和纪山大米、公安牛肉和葡萄、石首三宝、松滋白云边和蜜桔、监利福娃和玉沙毛巾、洪湖清水大闸蟹、江陵富硒红米等特色产品。支持创建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和示范基地,依托“一镇一业”和“一村一品”工程,打造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提高农特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宣传和推广电子商务企业品牌。

5.跨境电商推进工程。立足荆州自贸协同区和综保区,申报建设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荆州跨境电商产业园。聚集玉沙集团、湖北特尼大、易派、三棵松、透透商贸、宠之爱等一批成长性、有发展潜质的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入驻,抱团发展,建成“荆州造,通全球”,打响“荆出海”品牌;依托产业园平台的营运,形成线上跨境电商一站式服务产业链,推进“9610”贸易方式落地;制定“百企出海”计划,每年培植20多家企业产品出海,努力赶超周边城市;开展跨境电商培训,建立荆州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库,抓好跨境电商产业招才引智工作。

第六章保障措施

全市商务工作要在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健全工作机制、强化政策协调,加强本规划组织实施,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奋力开创新时代荆州商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全面加强党对商务工作的领导商务部门要履行牵头统筹职责,发改、交通、环保、自然资源和规划、住建、金融、市场监管、经信、农业农村、文化旅游等部门按各自职责协同管理、积极配合。建立有规可依的部门分工协调、齐抓共管工作机制,及时协调有效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工作合力

二、强化政策支持

加强商务领域政策与产业、财税、金融、人才、贸易投资等政策的集聚整合,系统谋划内贸流通、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合作等政策措施。整合优化现有商务政策措施,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扶持政策,对接及复制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全国各类改革试验区、试点创新成果,在流通体系、新型消费、服务贸易、跨境电商、扩大进口、海关特殊监管区等领域整合提升,出台促消费、稳外贸、稳外资鼓励扶持政策,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设立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专项资金,专户管理,与国家、省级支持商务发展资金配套使用,并建立专项资金随财政逐年增长机制。积极争取将更多商务发展的重大项目纳入国家、省专项资金支持范围。采用贷款贴息、财政奖励、房租补贴等形式,支持低碳零售店和宾馆、绿色商务、文化专业市场、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环保特色商业街等重点服务领域企业培育、品牌建设和项目落地。

三、完善要素保障

增强商务用地支持力度。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用地给予优先安排,开辟绿色通道,特事特办,支持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发展。对连锁企业和农产品配送中心的建设用地指标,予以重点保障;优先保障农产品市场和便民生活服务网点用地,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仓储设施建设用地参照工业用地或仓储用地对待。完善商务人才引进机制。强化商务领域重点产业、园区和企业聚集人才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行“人才+项目”的引才模式,重点引进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企业集群发展的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引导高层次人才向科研、生产和基层一线流动。

四、优化营商环境

围绕“安商、富商、亲商”,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聚力打造最低营商成本市和最佳政务服务市。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推进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业务流程再造与系统重构,加快“一事联办”“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窗通办”“跨省通办”;实施全市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大力减轻企业负担,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商务领域新业态容错机制和对外投资风险预警机制,优化商务领域新兴产业风险防控机制,设置安全阀及红线的触发式管理,提前预警并有效应对海外投资风险。

五、健全实施机制

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管理,科学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细化量化具体工作措施。突出高质量发展导向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制定务实管用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改革举措等。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工作,落实规划中期评估和终期检查制度,强化督查检查考核。在本规划执行期间,如内外部形势出现变化,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依照相关程序,适当调整本规划的预期目标。

政策解读:《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荆州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